下一篇4  
2008年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纺厂的配棉比惹人关注
——2月份棉花市场展望

李仁

  1月份,国内棉花企业同棉纺企业间的僵持局面未被打破,就在一部分轧花企业、流通环节春节前抛出少量库存,大的棉麻公司和参与国内棉花经营的外商积极囤积入库的情况下,棉纺市场却提前进入“冬眠期”。截至月底,内地329、229级棉到厂价一般在13600—13700元/吨、14000—14200元/吨(公定,带票),而新疆兵团移库到内地的棉花则要比同等级地产棉高400—500元/吨,新疆地方的棉花略高100—200元/吨。

  1月棉花企业期待的棉纺厂集中采购、大量补库存的现象并没有出现,CC Index(328)指数一个月内仅上涨了97元/吨,主要是临近年底一些棉纺企业现款和承兑的比例有所提高,赊欠或打白条的企业减少。为了避开原料上涨和产品销售积压的风险,部分棉纺厂采取了放大假、减织布以及纺高支纱的办法,南方自1月下旬以来持续半个多月的大雪、冰冻并不是江浙粤等地棉纺织厂减停产的直接原因,人民币升值、外销订单不足、货币政策从紧以及生产成本上升是导致沿海地区纺织企业开机率大幅下降、配棉比例跌破50%的重要因素。

  1月份郑期和撮合的震荡幅度都不大,月末比月初分别下跌了150元/吨、109元/吨,虽然与国内现货的走势相反,但电子盘表现出相当强的抗涨抗跌性。在纽期几个大的涨停、跌停面前,国内电子盘只是小步跟进或走出独立行情,说明两个市场的资金和炒作能力都非常弱,基本跑不出现货画的大圈子,成本是重要因素。棉纺厂认为,短期电子盘的价格仍偏高,比现货至少要高200元/吨以上,受纽期和全球农产品、原油价格的牵引,从电子盘流出的仓单也比较少,棉纺厂直接接货的现象并不多。

  2月份受春节和棉纺织企业放大假的影响,国内棉花消费形势和需求不会有明显改善,棉企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将比较突出,但随2月中下旬江浙粤等地用棉企业陆续开工,补充原料库存是头等大事,因此棉花现货下跌的通道封闭,但上涨又受到棉纺织厂的资金和销售双重制约,反转的难度比较大,可能又要增加一个月的财务费用和仓储费,后期上涨的预期不会变。有两点因素需要关注:

  第一,人民币升值对棉纺织企业的影响开始全面体现。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强势突破7.3、7.2,至2月上旬相比汇改前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3.3%,明显高出纺织企业10%的承受上限。如此大的升幅,大部企业只能自已承担,进口商分担风险的比较少。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服装出口单价上调了10%左右,但纺织品基本维持2006年的水平,而仅2007年人民币就升值了8%左右,出口退税下滑了2%。原料成本上涨了,人员工资上涨了,公路铁路运输费用上涨了,只能企业自己负担,而人民币升值的不确定性又使一些利润低、交货时间长的订单被搁浅,因此人民币升值对整个纺织行业是个长期的影响。

  第二,纺织企业对棉花消费能力是增长还是下降?2007年国内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的产量已达780万吨,接近甚至超过棉花的产量。据此我们推算2007年的纺纱配棉比低于55%,还可能低于50%。近日,USDA、ICAC纷纷调整本年度中国的棉花消费能力,笔者相信调整20—30万吨只是开始,而坊间也认为中国的纺纱量被严重高估,为了政绩,为了争取投资,目的不一。一旦国内外棉花市场形成联动上涨的格局,棉纺织企业只能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纺高支纱降低成本和销售压力,另一方面加大化纤用量,降低采购资金压力,配棉比例有可能持续下滑,50%甚至45%并非主观臆测,如果以纺纱量来测算棉花需求量,可能要大错特错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