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是全区受雨雪冰冻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按照资源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县直各单位分别要负责一个受灾严重村的救灾工作,梅溪乡咸水洞村是县供销社的负责村。1月25日是全县抗雨雪冰冻救灾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县社抽调副主任何旭等4人,深入到该村了解雨雪冰冻灾害情况。1月29日,县社主任杨景辉等5人又两次深入到该村进行摸底调查,他们与乡、村干部分成四个组,走访调查农户670户,将民政部门发放的棉被、棉衣、大米等物资送到五保户家中,并慰问了受灾困难户和复退军人。
2月19日下午,记者随县社主任杨景辉驱车前往梅溪乡咸水洞村。同行的咸水洞村村支书李坤友告诉记者,该村位于华南第二峰真宝鼎峰下,在整个资源县海拔最高,而且全村分布在四个点,给县社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2月17日、18日连续两天的下雨,使得路面特别泥泞,而且越接近村子路况越差,部分路面上厚厚的冰层还没融化,只有两条被车辆轧出的窄车道,车辆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山路上打滑,县社副主任何旭把这样的路面称为“火车道”。该村距县城约45公里,平时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当天却走了两个多小时。杨景辉笑着说:“今天路已经很不错了,2月17日村里才通的车,这以前我们都是走着到村里的,最长的一次走了五个小时。”
广西山区群众吃大米的习惯是现吃现用电机打,这次灾害造成的断电给咸水洞村群众吃饭带来困难。于是县社马上组织人员运送柴油到村里,用柴油发电打米。道路不通车,路面打滑,县社干部职工就在鞋上捆上稻草,肩挑手提着柴油走着去;发现柴油不够,杨景辉就紧急在村附近买。就是这样一步步、一斤斤,县社职工把203斤柴油及时送到村里,并确定了打米点,解决了全村2650名群众的吃饭问题。县社除了抽派6名工作人员长驻村里,还在该村设立了17个冰冻灾害信息联系点,指定了17名工作责任心强、有通讯条件的人员具体负责,及时向有关单位汇报灾害情况。
2月18日是资源县供销社副主任何旭的岳父生日,一大早何旭就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妻子自己不能像往年那样给老岳父到家祝寿了,因为当天他要继续组织落实梅溪乡咸水洞村群众雪灾后的重建工作。最近资源一直在下雨,何旭为了及时了解群众生活,冒雨到群众家中走访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何旭说:“走访回来每次身上都是湿漉漉的,确实非常辛苦!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必须要顾大局,这些家里人都会理解的!”何旭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最近一段他就吃住在村里,尽管岳父也住在该乡,他还是放弃回家和家人的团聚。咸水洞村村支书李坤友对记者说:“这段日子里,县社干部职工责任心强,不分白天晚上都投入到救灾的工作中去,非常感谢他们所做的一切!”
咸水洞村的救灾工作只是县社救灾的一个缩影。资源县在公路不通、道路不畅的严峻形势下,县社干部职工不惜一切代价、不讲任何条件,努力克服恶劣天气因素,竭尽全力确保人民群众能买到急需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据统计,县社系统共组织1600多万元的副食、百货、针织、烟花爆竹、水果等生活资料,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物资供应货源的充足。同时在确保全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资料和春节物资供应的同时,积极发挥平抑物价的作用。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县断电后,部分商贩趁机哄抬物价,煤油卖到了18元/公斤。县社发现该情况后,马上于1月29日从县外组织回5吨煤油,销售价格仅为11元/公斤,并及时把煤油运送到车田、瓜里、中峰、资源镇等乡镇灾区,进货价加运费的成本价销售有效地平抑了市场物价,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记者了解到,县社系统在这次灾害中其实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截止到2月14日,全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56.1万元,其中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站房屋损坏43间,初步估计损失26.5万元;水管水表冻裂损失21.3万元;电线杆、电线、变压器等供电设施损失11.3万元;自办林场中毛竹、松树、杉林、脐橙等损失97万元。到2月20日,还有通往东田、两水、河口三个乡镇基层社的公路没有畅通。
在积极主动参与全县救灾工作,发挥供销社生产生活资料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县联社还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一名副主任为副组长,科室领导为成员的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其工作重点内容为:一是抓好系统内部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工作。首先结合“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要求,对因灾害受损的房屋进行维修和重建;其次对损坏的水管、水表、电线、变压器等的修复;然后对自办林场进行补种或新种。二是成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组织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为今年农业生产提供物资保障,确保市场物价稳定。三是充分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功能,为农民灾后的生产自救提供优质的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提供用肥用药的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并积极为农民推销产品,助农增收。对于接下来的灾后重建工作,杨景辉说,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加大救灾资金的额度,特别是恢复生产的专项资金,以帮助资源受灾单位和群众尽快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