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货是越来越丰富了!”年过半百的甘肃皋兰县西岔镇西岔村村民保承公春节期间兴奋地告诉记者:“不光吃的东西越来越看好,穿的、用的同前些年相比,也上档次多了。”
西岔村离皋兰县城30多公里,村里有1170户、4980口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村里有450人在镇上打工,年人均收入在八、九千元左右;农业收入主要来自种植荷兰豆、甜脆豆、西兰花等“高原夏菜”,全村共种了1500多亩,亩收入2400多元,再加上种些小杂粮,到兰州、白银等地做些季节工等收入,村民收入在全县属中上水平。保承公一家三口,去年总收入1.6万元,“以往办年货坐车要到皋兰县城、兰州城去买,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几家农家店超市,不出村就能把年货办全。”保承公接着说“前些年头办年货五、六百元就能打发,现在一般家庭得花1500—3000元左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买东西首先要看质量,价格倒在其次。”
西岔村目前有大小农家店铺面数十家。所谓“农家店超市”,是指国家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后的农家店连锁超市。在村中心一家农家店超市里,各类副食品、生活用品琳琅满目,上百平方米的店面干净整洁,不时有人进来挑选商品。
“每年腊月期间的营业额也就在1000元左右。这不,刚进入腊月还没几天,收入开始一天天地见好。由于商品种类增加了大约上百种,销售额比往常也增长了近四成。不难看出,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也在一天天增强。”店主甘永军说。“以前的年货品种比较单一,现在一般农村吃的、用的,我们这儿都有,前提是质量有了保证,除了大件的家用电器和高档服装,村里人购买年货不再舍近求远,现在一般都不出村了。”
“超市的东西还是挺齐全的,买年货不用再专门跑城里了。”正在农家店超市挑选商品的四社村民杨富全说。去年他家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全年支出8000元左右,今年他准备花2000元购年货,主要以应时蔬菜、鱼类食品、实用礼品、孩子衣物及学习用品等为主。
如今,在西岔村,村民有八、九成的年货都在村里的农家店超市购买,品种主要是生活消费品。近些年来,农家若是有初、高中孩子,条件尚好一点的家庭, 每逢过年时也会添置些电脑、VCD、DVD、影碟、时尚书籍之类的文化消费品,以满足娃娃们的课外学习或精神追求,且这部分家庭占了一大部分。
不光是西岔村村民的年货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整个皋兰县的71个行政村也同样在变。据皋兰县商务局提供的一份材料表明,辖区现有1248个商业网点,长期以来,县城市场消费份额一直高于农村。可是,去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亿元,其中农村就占了六成以上,也由此实现了农村消费份额首次超过县城的历史性转变。究其原因,皋兰县经贸委主任张爱银说:“这主要得益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
原来,2006年皋兰县被确定为甘肃省“万村千乡”首批试点县后,先后投资近200万元,累计改造和新建农家店超市85家,并在县城建起诚信日用品连锁配送中心,改造后的农家店超市经营品种由原来的400余种增加到860种以上,一些农家店超市还专门开通了新农村商品信息网站。
笔者在皋兰县看到,这些改造后的农家店超市就建在村中心,环境整洁,实行标价、货架、配送、售价、着装“五统一”,所有商品明码标价,开架售货。农民高兴地说道:“庄稼人买年货图的就是货真价实,在农家店买东西放心。”
年货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的“晴雨表”。皋兰县委书记毛仁说,年货的变迁,折射出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只要做好富民强县这两篇大文章,农民年货的内涵和外延还会不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