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花盛开的N种思念

盛大标

  去年十月的某天驾车路过一个无名小镇,颠簸中突然看到了大片的棉田,摘棉花的人怀里兜着白白的棉花,在阳光下闪着喜人的柔情,“哦,棉花!”我脱口喊道。虽一晃而过,但我还是看清了棉田里有盛开的白色的棉花,也有青青的棉桃,真有点喜出望外,倍感亲切。真的,没看见棉花盛开的样子已有许多年了,大概从我外婆过世后我就没再见过棉花,算来将近十年了。

  外婆在世时,住在郊外一个叫“陆大”的村子。我童年时在外婆家住过好几年。村子外,一些歪歪斜斜的岗地,便是一块块不大的“旱地”,通常不是栽些山芋,就是种上棉花。那些平整的田地,能关住水,是种稻子的肥田,没有人家舍得拿来种棉花,那年头,想方设法把肚子填饱才是所有人的第一需求。不过,种水稻的人家也要人手多,不然的话,育秧、插秧、薅秧、施肥、关放水等,是忙不过来的。我记得外婆家只有一块不大的水田,遇到栽割的时节,准要捎口信喊我舅舅或我母亲回去帮忙,显然这不是她的“强项”,但她拾掇的那几分棉花地很是有模有样。村后有一块朝向东南的坡地,坡顶上面是一些零乱的坟包,约莫有两三分地,我深深地记得那是外婆最钟爱的棉花地,她精心侍弄的每个季节,如今我都历历在目。先是在这块多边形的坡地上,纵向挖出几条浅浅的顺水沟,便于雨天排水,防止烂种。然后翻好地,晒几个日头,用锄头把大块的土渣敲碎,整成畦,量好株距,再用锄头掏出碗口大小的浅坑,浅坑里再填上一些事先掺上鸡鸭粪的细土,晾上一两天。外婆做这些准备是要花好几天时间的,她不急不躁,拉上我,只要我不吵着喊饿,她按她的思路和性子慢慢干,也没个时间观念,早就早一点,迟就迟一点。两天后,外婆定要起个早,吃完早饭,刷好锅,把灶膛里的草木灰掏尽,用畚箕担着,带上棉籽上棉花地,我则揣个熟芋头跟在后面。到了地里,外婆把棉籽倒在一个木盒里,然后在一个个事先刨好的浅坑里点上籽,我则力所能及笨拙地跟在后面盖上草木灰,小手一把正好,不多不少,但通常到最后外婆来检查时,点漏的却不少。再后来的一些田间管理和细节,我就不想赘述,一句话,与其说外婆在种棉花,倒不如说在种盆景,修枝打杈,异常精心。

  大哥结婚的头一年底,外婆趔趄着挟着两个蛇皮袋赶来,一进门头一句话就问我母亲:弹了几床被子?母亲回答,两床;几斤的?四斤的;拆开再添两斤我带来的今年的新花,我种了一被子棉花不能到头来,自己的外甥结婚都盖不上两床好被子。那是外婆的一点心愿,也是她留给我们最温暖的思念。外婆打那回去后摔了一跤,没有及时通知我们,自己在家睡了一些时日,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机,后来腰直不起来,佝偻着,那块棉花地就放手不种了,从此棉花盛开的样子,外婆在棉花地里忙碌的身影,只能在我记忆的某个时刻重现。

  而今看到棉花盛开,看到摘棉花的人亲切熟悉的动作,心里自然难以平静,不由地就想起了外婆和外婆的棉花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