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2007年化肥免检产品名单,其中复混(合)肥料企业就有120家共269个品牌,包括了复合肥料、复混肥料、掺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磁化复混肥料。复肥质量的真实情况人们是心知肚明的,面对如此多的复肥 “国家免检”产品,人们不免要质疑:“免检”是不是太滥了?免检的门槛太低了!
免检制度的实质是政府在用自己的信誉为企业进行质量担保,如果企业在质量上出现问题,损害的将是政府的信誉和消费者的利益。实际上,从免检制度诞生以来,“双汇霉斑火腿肠”、“南极人发霉内衣”、“涂改日期的过期太子奶”等质量事件就没有消失过。2004年,国家对2000年度首批免检的202家企业进行重新审查,其中有37家因为产品质量不稳定、消费者投诉较多、生产条件不合格等原因被“摘牌”;到了2007年12月,国家公布的免检企业已经上升到1500家左右,如此的提升速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也让人不得不担忧,三年之后,又有多少企业会被“摘牌”?
为什么这样“危险”“不上算”的“担保”还能继续?“全国牙防组认证”事件曝光后,大家明白“这检那检”原来是拿钱可以买到的。其实只要了解了“免检”的前身就是曾泛滥一时后遭诟病而寿终正寝的“评优”,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免检提出质疑。有人说:“什么免检?现在还不是花钱买来的?”更有人询问,要一个免检证书需要多少钱?20万够不够?
利用“政府信誉担保”,就使得 “企业产品免检”就成为了一种市场的“稀缺资源”。当政府的代理人—— 企业产品免检“审批权”人出现职业道德问题时,或企业产品免检制度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时,“寻租”机会来了,“钱权交易”的机会来了,郑筱萸案件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不能从制度上杜绝腐败的产生,我们反腐败的成本和效率是很难叫群众满意的,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也是背道而驰的。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只在国家间的贸易过程中有“免检”做法,这是以国家名义代表国民进行消费时的一种国家主权的象征。在国外,更多的市场评价工作则是由民间机构进行,如何创品牌都是企业和市场的事情;在我国免检制度的实际操作中,产品免检和名牌评选活动始终有各种关联。由于名牌评选和质量检查同属一个部门,于是评上了名牌的产品便享受着若干年免检的特殊优待。这种做法违背了品牌形成的规律。农资行业有句大白话“金奖银奖不如农民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农民口碑”,它之所以被广泛引用,就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产品的信誉和品牌是在千锤百炼中建立的,绝不可能几个“免检”帽子一戴就毕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