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物价指数快速上升,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储蓄分流十分严重,加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一路凯歌的格局将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农村信用社如何理性应对这种市场变局,始终能处于主动地位,是值得探究的。
农信社储源相对稳定
据调查,农村储蓄虽遇负利率等变因,但影响不大,居民储蓄存款依然有增无减。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是储蓄增加的不竭源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搞活,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水平提高,收入额度逐年稳步增长,成为储蓄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
居民通胀预期升高而消费意愿下降的逆向变化使储蓄震荡不大。去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指数连续10个月呈上升趋势,物价同比涨幅不断扩大,物价上涨较为明显,虽然居民投资性消费意愿强烈,但县域内可选择的投资理财方式较少,在没有找到其他保本增值的有效投资渠道之前,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金融资产的首选。
此外,农村信用社的相对优势是吸储稳储的有力保障。一是业务品种日益增多,新开发的操作系统,科技含量高,可满足客户的不同层次需求。二是长期以来农信社倾力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与当地党政和居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得到了他们的广泛认同和信赖。三是近年来,员工的忧患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是农信社储蓄增长的推动力。这些相对和绝对的优势将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农信社储蓄业务发展。
潜在的“威胁”
综上分析,农村储蓄在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趋势平稳,只要正确宣传引导,不会有大的起伏,组织储蓄资金市场仍有较大空间,但也存在一些导致存款分流的外部环境和抑制储蓄快速发展的内部因素,归纳起来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买房购车投资过热,加速了储蓄存款分流。投资房地产近几年成了城乡居民的热点。乡村居民将多年积蓄大多投入到修房建屋、装点门面上。有的储蓄大户为改善生活环境,干脆到附近的城市购房居住,带走了大量储蓄。
(二)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活跃,加剧了储蓄存款分流。银行融资难和储蓄低利率为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提供了快速增长的空间。受利率高出银行利率100%-200%的高收益诱惑,部分居民淡化风险,把大量货币投入收益丰厚的民间融资市场,民间借贷火爆,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呈必然趋势,组织资金困难日益凸显。
(三)居民投资渠道逐步增多。由于受负利率影响, 激活手中余钱、实现“钱生钱”最大程度的增值目标,让居民储蓄意愿和热情减弱。当前投资理财已逐步由单一的储蓄方式向储蓄、保险、证券、基金等投资渠道转变,导致了储蓄分流。如县内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基金销售较旺,导致农村信用社部分储蓄分流,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存款增长。
(四)内部不良因素制约。一是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期,“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的格局,使业务网络限于局域网形态,结算不畅,跨省通存通兑交易尚未全面推开,制约了储蓄发展。二是中间业务发展品种较少,影响中间业务带动储蓄发展。三是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优化,目前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客户纠纷和投诉现象,影响了信誉度和组织资金效果。四是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全面激活职工组织储蓄原动力,平衡部分职工破罐破摔、不求上进的心态。
应对措施及建议
优势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农村信用社多数为借差社,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大支柱业务鼎立之势尚未形成,负债增效具有必要而紧迫的意义。对此要牢固树立“存款立社”的思想,提高“存款是信贷业务的前提、经营效益的源头、加快发展的基石”的认识,既要认清储蓄分流严重、同业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又要克服畏储怕储、急功近利、小胜即喜的不良心态。具体而言,要切实做好“开源吸储”、“固流稳储”两方面的工作。
(一)广开储源,强化营销,拓宽市场增份额。“处处留心皆储蓄”,储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储蓄工作中要善于找准增存切入点,寻找商机探储源;变不利为有利,挖掘市场新机会;抢抓市场空白点,狠抓重点拓市场。
(二)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固流稳储谋发展一是宣传造势,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发动无缝覆盖式的宣传攻势,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贷款、网点、服务、产品优势,提高社会形象和吸储引力。
二是本着“人无我有,人优我精”的超前意识,以科技为支撑、客户为中心,创新服务手段,创新业务产品,以差别服务、特色服务增强吸储引力。
三是要切实对本金难保、风险较大的民间借贷加以正面宣传引导,坚决打击“地下钱庄”、“水钱”等非法集资和借贷行为,严防储蓄资金体外循环、恶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