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1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汉枫”硫包衣尿素获权威“认证”
——汉枫SCU被应用于袁隆平院士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国家级课题

本报记者 吴 江 文/图

图为会议现场

  日前,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拿大汉枫常绿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生态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中心举行。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处长高祥照、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以及湖南省、湖北省农业厅领导、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代表、部分企业代表参加了研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任大会主席。大会以“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粮食高产与缓释肥料应用”为主题,探讨了“超级杂交水稻节氮高效抗倒高产栽培技术与SCU缓释肥料的应用”等问题。

  近几年来,由袁隆平院士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引起世界关注,袁隆平院士在努力提高水稻亩产的同时,开始注重亩产在肥料、抗倒层面的技术支撑,着重强调粮种、粮化的配套。为此,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承担的国家研究课题和湖南省重大专项课题,与汉枫企业合作,开展了超级杂交水稻阶段氮肥和抗倒高产技术的研究,目前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次会议,就是为进一步总结今天的成果和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为超级杂交水稻900公斤的实现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高祥照在发言中说,不容回避的是,高亩产的高消耗依然是现实问题。杂交水稻是一个高产也是一种高消耗的作物,但是,这不是杂交水稻的错误,高消耗、高投入体现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增产效应,解决高消耗非常重要,全国测土施肥工作也正是基于这一点。高祥照说:“今天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召集下,聚在袁隆平先生的麾下,做我们的一些工作非常高兴。如果通过大家各自的分工、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将杂交水稻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特别是让农民受益,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是一件大好事。”

  作为研讨会的主办方和发起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博士在会上说,杂交水稻研究为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如何快速转化超级杂交水稻成果依然存在“瓶颈”,也影响了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杂交水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技术联盟,构建超级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使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和农业专家形成“合力”,解决各自工作中的问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汉枫”的合作为业内创立了一种合作模式,不仅搭建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解决了科研单位将科技成果快速推广和转化的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创新成果实际应用与推广的权威性寻求了新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石家庄所的阎宗彪在会间谈到,这个平台的搭建很好,目前粮食生产不能只看产出,而是要和投入相比较,企业不能只是吹嘘自己的产品如何具有先进性,企业的研发成果得到科研部门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汉枫缓释肥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齐云峰在发言中也表示,两年来,“汉枫”与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超级稻节氮高效栽培、高产高效取得了突出成就,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不辞辛苦,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研究如何合理应用汉枫SCU实现节氮高产、在不减少超级稻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使用量,取得了节氮、高效数据配合高产模式,筛选出一系列适合节氮栽培的品种,并总结出在节氮、等氮条件下“汉枫”SCU的最佳施用量、最佳栽培模式等。大量丰富的科学数据与分析,得出令人振奋的结论:汉枫SCU缓释氮肥的应用,氮素利用率高达50%以上,亩施12公斤纯氮水平,可以实现产量800公斤。“汉枫”SCU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使用区域的广泛认可,在全国得到广泛的试用和示范。现在,汉枫的营销网络已经铺设到全国各地,企业+示范的平台创新模式将有力地促进“汉枫”的快速发展。

  袁隆平院士最后在总结发言中说,“我听了大家的报告感觉到很兴奋,感觉到大家在肥料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和突破,更为五年内实现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和‘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亩产上900公斤’的攻关研究增强了信心。”他说,超高产还要作物有一定的高度,高就容易倒掉,使收获指数降低。我们现在有好肥料、好栽培技术和抗倒措施,我对肥料技术很有信心。只要把科研单位作为技术支撑,特别是企业发挥巨大潜力,中国人完全可以实现自己养活自己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做贡献的共同目标。

  此次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搭台唱戏”创立了一种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为科研单位和企业协作找准了切入点,更为企业创新成果获得权威性认可和实现快速推广探索了新模式,也必将对我国缓释肥料快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