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今年极有可能是一个假冒伪劣农资大发作的“重灾年”。假冒伪劣年年打,今年更应提高警惕!
由于2007年下半年农资产品全面涨价,尤其第四季度,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在硫磺价格狂涨的支撑下一路上扬。目前,从各地传来消息,今年开春后,农民用肥将会出现以下变化:在化肥投入不会大幅提升的前提下,农民将会寻找替代品种;另外还会使用一部分农家肥。山西运城种植大户刘根生的南华苗圃有300亩,他告诉记者,现在化肥涨价后,每袋都要多投入20多元,整个苗圃就要多4000-5000元,所以他把目光转向了其他品种的肥料,条件就是要便宜。最近他从当地电视里看到一家南京什么研究所出产的一种新肥料,虽然没有用过,但诱人的价格,还是让他决定试一试。同样,运城龙居镇农民李拴娃种了28亩棉花,他说:化肥不降价,我就不用了!赌气之后他说,还是会用化肥的,只是要挑便宜的买。
目前用农家肥的比例很少,而且不存在质量的担忧。但是“寻求替代品种”的需求就为假冒伪劣农资的泛滥提供了可能。据陕西省一位农资流通商反映,那里基本各县都有一个专门生产假冒伪劣化肥的厂子,风声紧时就偃旗息鼓,一旦气候适宜就死灰复燃兴风作浪。今年化肥价高,据闻这类企业已经闻到腥味,蠢蠢欲动。四川蓥峰营销公司总经理杨得先说,目前的成本居高不下,我们有自己的资源尚且亏损,那些没有资源的,成本这么高,不作假他们怎么活下去?甘肃省农资公司总经理助理满晓军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肯定有不法个人和企业铤而走险!
农资的质量问题一直是个事关三农、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农资质量监管部门,每年都拿出很大力气打击农资领域的假冒伪劣,维护农资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应该说农资打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资市场也在逐年得到净化。但是,这个领域的假冒伪劣从来就没有禁绝过,尤其今年,更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生产流通企业,还有农民的高度重视。
过去我们采取的“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惩处,法制保障”等有效措施还应该有效地坚持下去。目前农资监管职能划分为农业部门是农资的行业主管部门,兼有执法权;质检部门负责生产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商品质量监管。不少行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职责划分看似明确,实际上存在很多弊端,很容易造成执法过程的“中断”,造成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不力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国家从2001年开始成立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联合了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等6部委来统一农资打假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农资打假现在要“监管前移”,把假冒伪劣的苗头消灭在生产领域,才更有力。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胡国强处长的话就是,农资打假关键是要管住“水龙头”!
但目前农资监管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从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屡打不绝现象看:一是农村地域广阔,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集贸市场、批发网点、个体经销户,采取流动经营或走村串户等形式贩假、售假,流动性较大,农资市场的监管、整顿难收实效。二是近年来,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每年都在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但处罚上往往存在只采取没收、罚款等简单形式,以罚代管,以罚代刑,使他们变本加厉,有恃无恐;陕西稼丰农资集团总经理赵渭乐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监管执法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需要,和假冒伪劣沆瀣一气,打真不打假,极大地伤害了农资行业的正气!三是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文化知识少、技术水平低的老弱及妇女,缺乏对假冒伪劣农资的辨识能力。客观上助长了假冒伪劣农资的泛滥。四是目前农民的收入虽然连年提高,但作为弱势群体,经济能力普遍较低,农民在购买农资时最关心的还是价格,较少注意品牌质量,对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等标识也不甚关注,防范意识较弱。受价格诱惑,贪图便宜,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据赵渭乐总经理介绍,目前农资市场上假冒伪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夸大宣传,擅自扩大使用范围误导农民;二是以次充好。比如标注总养分为45%的复合肥,经检验,总养分实际仅为20几。三是偷减含量。目前的高成本高肥价更具有暴利的诱惑。比如,将每吨化肥总养分的含量降低一半,生产总成本就可下降60%以上,而且靠肉眼根本辨别不出来。许多不法化肥生产商就是通过减少养分瞒天过海,快速获得高额利润;四是在标签上做手脚,以假乱真。有些厂家生产的明明是复混肥,外包装上却标注为复合肥;不少标注为硫酸钾型复混肥的产品,实际上是以氯化物为基础肥,氯含量高达30%以上。因此,他建议今年农民在选购化肥时,一定要注意几点:一是坚持选大厂、选名牌,不要相信流动小摊小贩的价格诱惑;二是宁肯减量也要保质,哪怕再用些普钙、农家肥来补足肥力,也不要让假冒伪劣耽误农季、影响收益。三是提醒农民在购买农资产品时要向经营者索要发票,发票内容要详细具体,莫忘加盖印章或要求经营者签名,而且要保留农资样品和包装标识。对于标签上标有×××质检所认可产品、×××会展名牌产品、×××部委推荐产品等“头衔”也不要轻信,最好向有关政府部门咨询后再购买使用。
假冒伪劣农资的存在,增加了农民投入,阻碍了农民增收,还可能导致农产品有害成分超标,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背道而驰。因此历来都是政府打击的对象。2007年9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行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清理整顿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大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和惩治力度、广泛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强化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的指导、切实做好投诉举报和信息服务。日前,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汤敏处长告诉记者,2008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正在积极制定中,近期就将下发到各地。
春节过后“两会”即将召开,“大部委”的改革或许会成为现实,人们相信这无疑是减少多头、重复管理,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实现市场净化的巨大利好消息!我们期盼着、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