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多星期,说到11个乡镇的11个重点产烟村的烟农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给县烟草公司送锦旗的事,江西广昌县城的居民至今还津津乐道。新年伊始的1月8日,全县11个重点产烟村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捧着11面鲜艳的锦旗,绕着广昌县城走了一圈,前面有腰鼓队开道,后面烟农自发相随。锦旗上写着 “服务千万家,致富你我他”、“烟水工程,为民造福”、“滋润民心,造福百姓”等字样,那情景,就和当年老百姓欢迎红军进城一样。最后,在一片爆竹声中,200多人的队伍在县烟草公司面前停下,烟草公司经理黄谷雨接过锦旗,心中暖流如潮。
广大群众如此大规模自发前来送锦旗,何也?原来是烟农出于对县烟草公司发展烟叶生产帮助自己搭上致富快车的由衷感谢!
这是抚州烟草近年来大力发展烟叶生产而得到百姓真情回报的一个缩影。
抚州境内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具备了生产优质烟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生产优质烟叶。虽然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但抚州烟叶生产却历经坎坷,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以来,几经起伏。1997年,全市新一轮烤烟生产重新启动,生产布局以广昌、乐安为中心,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种植水平逐年提升,烟叶质量稳步提高,一年一个台阶,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市烟草系统以及烟区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对发展烟叶生产,认识高度一致,抓住“北烟南移”的有利时机,措施有力到位,全市烟叶生产走上了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到2005年,抚州一跃而成江西第二大烟叶产区,烟叶收购量已近全省的三分之一。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烟叶生产这一富民产业,近年来,全市烟草部门深化烤烟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认识,加大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使传统烟叶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将这一富民强乡的产业做大做强,使烟农在致富大道上阔步向前。
全市烟草部门紧扣为烟农服务的“支点”,从物质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帮扶。为解决烟田存在的排水、灌溉难题,使烟田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从而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烟草系统启动了以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和密集式烤房建设为主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6年,全市系统承担烟水配套工程建设项目47个,密集式烤房建设2289座,规划投入资金3565万元。到2007年8月,实际完成烟水配套工程项目42个,密集式烤房2289座,对改善重点产烟村烟叶生产条件和烟叶烘烤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昌县长桥乡上凡村支部书记揭金发兴奋地对记者说:“每到干旱季节,村干部总要为调解烟田用水纠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烟叶生产受到影响;去年实施烟水工程,虽然遇到大旱,可沟渠里的水还用不完,烟农舒心,烟叶丰产。”
同时,全市烟草部门还加大技术帮扶力度,聘请了460余名烟技员,对烟农种烟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帮扶和指导,并制订出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烟技员将种烟技术对烟农帮扶落实到位。他们还将烟技员、种烟大户家属等一批懂技术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烤烟生产服务“娘子军”。田间管理时,她们协助烟技员指导烟农防虫打药;采收烘烤时,她们成了分级扎把的技术工。如此壮大了技术力量,促进了烤烟产业发展。此外,烟草部门还积极协助产烟乡村成立烟农协会,进行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也较好地推动了烤烟产业的优化升级。
2007年,抚州全市种植烤烟5.99万亩,收购烟叶17.87万担。全市烤烟亩产值达1704元/亩,同比增加275元/亩,实现烟叶税2246万元,同比增加485万元。广昌县近3000户烟农种烟,烟农户平收入15200元,同比增收4300元;全县总收入3万元以上的烟农达800余户,最高收入达6万余元,烟叶税实现1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数着一沓沓的钞票,看着一畦畦的烟田,百姓感念烟草部门真情奉献,感念烟叶富民强乡,于是有了广昌县11个重点产烟村烟农集体送锦旗的感人故事。 (谭布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