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村金融会战吹响“集结号”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本报记者 孙思磊

  四川省邛崃市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临济镇郑航村农户发展养殖业,二○○七年发放贷款一百三十八万元用于养殖樱桃骨鸭,全年出栏商品鸭九十万只,人均年纯收入三千余元。刘刚摄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一个经济体的活跃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很难想象,一个金融活跃度低、居民获取金融资源渠道狭窄的经济体,会有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经济学判断似乎正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命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世所罕见的发展速度。然而同时,我国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农村金融的落后。当城市居民享受着花样不断翻新的金融服务时,农民却仍在为获取一笔小额贷款而发愁;当城市金融市场的贴身肉搏战不断升级的时候,农村金融市场上却依然无法找到一对可以成为对手的金融机构。可以说,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活跃,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短板”。

  岁月的脚步迈入2008,农村金融市场也开始迎来一个新的时代。种种迹象表明,农村金融市场正在成为各路商业金融资本角逐的新舞台。

  竞争——这个曾经远离农村金融的关键词,将成为农村金融市场新的主旋律。诸侯云集、厉兵秣马,一场农村金融会战的“集结号”,已经在2008吹响。

  农行:资本大鳄猛回头

  背景提示:农行日前制定了《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确立了“一行两制”的城乡联动经营模式。这意味着,农行将重构服务“三农”的组织模式,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大型商业银行。

  在“一行两制”的构想下,农行将以县域支行作为开展“三农”和县域业务的经营载体,扩大县域支行的经营管理权限,增设乡镇营业网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小额信贷服务功能的县域网点,重点发展农户、个体户、微型企业、小企业的小额信贷业务;在网点覆盖不到的地区,由客户经理组提供流动金融服务;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扩大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规模.

  根据该《方案》的规划,未来三年内农行的农村网点将超过1.6万个,投放到县域的自助设备不少于6000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对全国千强镇的支持面达到50%以上,直接对农户的信贷服务覆盖面达到30%以上。

  点评:农行对于“三农”业务从来都不陌生,但随着银行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农行被迫徘徊于“三农”之外。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行改革要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这种将服务“三农”与改制上市相捆绑的政策导向,实际上是用政策的强制性力量将农行重新拉回到农村。

  农行强大的资本实力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市场支农资金短缺的状况。此外,作为一家创新体制完备的商业银行,农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能力,也将对农村金融的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但是农行回归究竟能够对缓解农村金融局面有多大作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农行此次回归,将主攻点放在了县域经济领域,主要选择农业产业化企业和项目进行扶持。换句话说,对于最急需获取金融扶持的广大农户而言,农行的门槛依然高耸。

  邮储银行:安营扎寨谋“攻城”

  背景提示:近日,银监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筹建青海、西藏和青岛等3家分行及其所属分支机构,至此,邮政储蓄银行全国各级分支机构已经全部获准进入筹建阶段,标志着中国邮储银行组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截至目前,广东、深圳、北京、天津、河南、江西、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19家一级分行及其部分二级分行和支行已经当地银监局和银监分局核准开业,中国第五大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在农村地区“安营扎寨”。

  点评:多年来,邮政储蓄一直被称作“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大量的农村剩余资金通过邮政储蓄的网络流向城市。农村资金的外流,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邮储银行各地支行的逐步成立,邮储资金回流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网络建设将基本完成。

  对于新组建的邮储银行而言,与农行一样,支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政策压力,但在支农的具体模式方面,邮储银行却有着先天的优势。由于其分支机构几乎全部是在原有邮政储蓄各级管理机构和营业网点基础上组建的,其分支机构将覆盖我国所有的市、县和主要乡镇,大部分设置在县及县以下地区,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支农网络,将比农行成本更低、支农效果更直接。因此某种意义上,邮储银行各地分支网络的组建,比农行的回归对广大农民而言,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

  庞大的资金和更广泛的网络优势,将成为邮储银行未来在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升级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利武器。而这两大优势也使得邮储银行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在支农网络方面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抗衡的金融机构,针对广大农民金融服务的真正竞争将在这两大机构的主导下展开。

  当然,邮储银行此前并没有过信贷支农的经验,对于支农小额信贷的经验尚处在摸索阶段,因此邮储银行要想真正发挥支农作用,尚需时日。如两军对战,邮储银行已经逐步完成了“安营扎寨”的基础准备,随着支农经验的不断成熟,一个强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将在未来的农村金融会战中“攻城拔寨”。

  外资银行:战略布局加速

  背景提示:2007年12月13日,国内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挂牌开业,而对于外资银行的“下乡运动”,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三天后,由法国美信集团与世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南充美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开业 。

  “2008年汇丰银行将在内地农村设6至10家支行,未来两三年内大致会设立30家支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表示。与此同时,花旗、渣打、格来岷信托等外资金融机构也正准备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入股农信社等方式,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预计今后会有更多外资银行参与到开发中国农村市场的行列中来,拓展进度会明显加快。

  点评:为什么外资银行却对中国的农村市场如此热衷?难道是外资银行不谙中国农村的状况而盲目行动?从汇丰的准备来看,决非如此。外资银行对于进军中国农村市场,早已做足了功课。2006年开始,汇丰银行就开始资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万元组建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的项目组。

  唯一的答案是——进军农村有利可图。“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原因,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必然会发展,外资银行适时进入中国农村,可以抢占先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表示。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缺少竞争,市场潜力大。清华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现有1.2亿户农民有贷款需求,但现有银行只能满足60%,农村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仅有50%。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外资银行下乡处于战略布局阶段,通过有策略的布局来积累经验、抢占市场先机,一旦试点经验成熟、布局完成,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外资银行将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极具竞争力的一股力量。

  新型金融机构:小规模 谋大势

  背景提示:2007年10月银监会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试点省份扩大到全部31个省市(区)。这标志着,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目前银监会共批准了2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已经吸收各类资本2.1亿元,吸收存款2.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而且,这24家机构在9个月的时间内,有8家机构已经开始盈利。

  点评:自从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按照新的政策设计,大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农村的土地上。从将近一年的发展实效来看,这些新生的小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对于解决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空白、缓解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为长期被压制的民间资本提供了阳光化的渠道,彻底解放了民间资本的金融热情,这种小规模、灵活性极强的金融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民间金融的天然优势,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且也在一定范围内制造了竞争的格局,成为刺激当地农信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鲶鱼”。

  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这种小机构的整体规模将不断扩大,虽然无法跟大型的金融机构产生抗衡,但这样一股力量对于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信用社:为捍卫领地而战 

  背景提示:自2003年农信社改革开始以来,央行共向全国农信社定向发行了1650亿元的专项央行票据,用以置换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央行的票据消化了农信社的部分历史包袱,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农信社长期承担绝大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50年来累积的历史包袱仍然很重,风险状态依然严峻,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很大的存量历史包袱。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透露,经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有约6000亿元历史存量包袱,其中,贷款损失约4000亿元,历年亏损挂账880亿元左右,非信贷资产损失约950亿元。

  点评:毫无疑问,在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垄断地位依然没有被撼动。农村金融市场接近90%的市场份额依然控制在农信社的手中。

  但对于农信社而言,要捍卫农村市场这块领地,保持这种垄断优势,似乎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用“内忧外患”概括当下农信社的发展状态似乎并不为过。新一轮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法人治理为目标的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农信社的发展活力,但不可否认,体制不清、内部治理结构混乱、创新能力不足、结算手段相对落后的状况依然广泛存在,这成为农信社寻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隐患,此外,沉重的历史包袱是农信社不可能轻装上阵去应对市场竞争的又一羁绊,这些是内忧;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彻底放开,来自各方面的资本力量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进军农村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全面竞争格局正在监管层的鼓励下日渐形成。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趋势已不可逆转,留给农信社的时间已经不多。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农信社而言,面对即将到来的市场竞争,唯一的出路依然是改革、发展,惟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市场竞争的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农村金融市场目前的格局看,多年服务“三农”的经验、良好的地域优势以及与农民天然的感情联系,必将为农信社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先机。只要沿着改革的路径不断前进,即使面临完全放开的市场竞争格局,农信社依然可以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农村金融机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