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刚刚翻过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出台了2008年“一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春耕备耕增加“三农”信贷投入的通知》。
央行的“一号文件”围绕“增加‘三农’信贷投入、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多项支农措施:调增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继续对农信社执行相对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农信社可提前支取特种存款、建立农村征信系统等。文件同时强调:防止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农信社兼并重组,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
鼓励增加支农信贷
[文件]:在落实从紧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应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的贷款规划指导,注重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积极增加支农信贷投放。
[解读]:在从紧的贷币政策环境下,我们看到的是宽松的支农环境。总体上来看,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但农村地区流动性严重不足,央行的通知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农村地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这一“紧”一“松”并不矛盾。央行遵循“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区别不同产业,采取针对性和灵活性策略。使处于“薄弱环节”的农业面对的信贷环境相对宽松。而加强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加强农业相关领域建设、加大农业基础投入有利于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也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与从紧货币政策的“初衷”不谋而合。
央行100亿到中西部支农
[文件]:央行将对中西部地区和粮食及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调增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支持其加大支农信贷投放。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加大支农再贷款额度调剂力度,将支农再贷款集中用于春耕生产资金不足的地区。
[解读]:“《通知》的主要思路是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广文表示,农信社网点限于本地,吸收的存款有限,在备耕春耕的时候农村资金需要量大且集中,往往会出现可贷资金紧张的情况,央行的用意就在于未雨绸缪。
人民银行于1999年开始办理支农再贷款业务。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之间不平衡问题,为解决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支农资金不足问题,人民银行采取限额调剂的办法,使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农再贷款限额所占全国的比例达93%。通过地区间的调剂,改善了支农再贷款的分布结构,重点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提高了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
农信社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
[文件]:强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对农信社执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继续执行比一般商业银行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解读]:尽管央行很有可能在今年继续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缩流动性,但这一调控方式将不会对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影响。
2006年11月,农信社结束自1999年11月以来保持长达7年之久的6%的存款准备金率,跟随其他商业银行一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经过2007年连续多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目前,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2%,而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4.5%。实际上,在2007年央行连续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过程中,有几次并未对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
“从财务报表上看,中西部地区一些农信社贷出去的款比它的存款还多,因为农信社拉不来存款,只能靠国家的再贷款进行放贷,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让农信社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松了口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表示。
农信社可提前支取特种存款
[文件]:对已办理特种存款,同时涉农贷款比例较高、支持春耕资金不足的农信社,可根据其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的合理资金需求,提前支取特种存款,并按其实际持有期限对应的特种存款利率标准计付利息。
[解读]:所谓特种存款,是金融机构将资金存放在央行,由央行支付利息,是一种有效的资金流动性管理方式。央行在2007年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重新启动了特种存款调控工具。
央行在去年10月23日和12月27日两次针对部分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办特种存款,旨在全方位收紧过剩流动性。现在提出“涉农贷款比例较高、支持春耕资金不足的农信社可提前支取特种存款”,正是将收紧的口袋再次放松,全力确保农信社支农资金的充裕。
鼓励农信社利率合理上浮
[文件]: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辖内农信社风险定价能力的技术培训,指导农信社建立健全贷款定价机制,正确运用利率覆盖贷款风险,引导农信社灵活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提高对“三农”贷款的积极性。
[解读]:通过贷款利率浮动,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是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的切实方法。
央行高层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农村地区不应实施较低贷款利率,因为对于需要生产资金的农户而言,他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获得贷款,而不是贷款利率过高。如果不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农村实施较低的贷款利率,贷款就将成为特权的筹码,滋生金融腐败,不能真正提供给大多数有需求的农户。
引导邮储资金回流农村
[文件]: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以办理大额存款协议的方式将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使用。充分利用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经营体系,发挥好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功能,积极扩大涉农信贷业务。
[解读]: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全国各级分支机构全部获准筹建。2008年,邮储银行必将成为农村金融大军中的一匹黑马,发挥出不可小视的作用。
其健全的营业网络、强大的电子汇兑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而2007年在贷款业务方面的重要突破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邮储银行目前在农业贷款方面与农信社还有很大差距,央行把“办理大额存款协议”作为引导邮储银行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方式,但邮储银行凭借其优势全面进军农村金融市场的日子并不遥远。
农民信用纳入征信系统
[文件]:进一步将信贷登记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通过准确识别贷款人身份,保存贷款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记录,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准确判断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投放效率,为农村企业和农户贷款业务提供信用支持,缓解农村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
[解读]:个人征信对于城市的银行客户并不陌生,但农村这块市场,却成为被信用体系遗忘的角落,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健全的信用档案,也就难以享受到良好的信用记录带来的各项优惠政策。银行可根据信用记录为其提供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包括扩大在银行的信用额度、提供更加优惠价格等。一方面,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民诚信水平及整体农村信用环境将得到提升和改善。
防行政手段推动农信社“变大”
[文件]:要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尊重农信社股东和法人的自主选择权,防止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农信社兼并重组,保持农信社县(市)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
[解读]:专家指出,不少地方政府在农信社改革中,有“求大”的思想,想把农信社合并改成市或省一级的法人机构。但金融机构在做大以后,往往追求大客户,不利于服务农村地区的小客户。
在这一点上,央行与银监会已达成共识,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不久前表示,无论怎么改都不要离开稳定县域这个基础。农信社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县域、做实县域,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继续拉近与“三农”的距离。改革过程中切忌简单求大,弃乡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