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有关文件要求,辽宁省北镇市农信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到2007年12月6日,得到了国家23706万元的资金扶持,为农信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为该市农信社提供一个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减轻了历史包袱,带来了可供发展的空间与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加快了农信社发展的步伐。带动了农信社扩大经营规模,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使信用社同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农村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走出了一条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协调发展、信用社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加、农民增收与信用社增效相互促进的新路。
经营管理体制的转换
在管理体制上,由人民银行管理划归为省联社管理,由二级法人转变为一级法人管理体制。2006年4月14日,经辽宁监管局批准,北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式开业;2006年4月28日,经锦州银监分局批准,北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更名为北镇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06年5月,该社成立了联社党委,实现了党组织的垂直领导;在产权制度上,吸纳广大社员入股29837万元,扩大了资本实力,企业由集体所有制改为股份合作制。
法人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2006年2月10日召开了北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立大会暨首届社员代表大会,完善了“三会一层”的组织机构,实行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三长分设、三权分开,建立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期间,该社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度23项,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
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根据央行票据兑付条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内控制度体系,共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87项,进一步规范了业务操作程序,为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经营规模迅速壮大。截至2007年3季度末,各项存款余额151345万元,比2002年末增加60309万元,增幅达到66.25%,占北镇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0%;各项贷款余额117522万元,比2002年末增加59340万元,增幅达到101.99%。占北镇市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52%。其中:农业贷款余额78178万元,增幅达到201.33%,市场占有率为 66.08%。
信贷资产质量逐年好转。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加强领导、严格考核,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截至2007年3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3327万元,不良贷款比例2.83%,比2002年末余额净下降32391万元,占比下降58.56个百分点,降幅为95.39%。
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改善。2006年末实现利润总额791万元,实际利润1693万元,分别较2002年末增加3348万元和3505万元;截至2007年3季度末,实现利润总额1751万元,实际利润2377万元,同比分别增加760万元和1130万元。资产利润率逐年提高,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3季度末分别为 -1.40%、0.82%、0.93%、1.11%,呈现稳健良好的发展势头。
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规范经营,各项业务得到了有效发展。截至2007年3季度末呆账准备金余额1468万元,占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2.03%;应付利息余额4404万元,应付利息备付率达3.73%。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2007年3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为15.49%,较2002年末增加82.47个百分点,增幅达123.13%。以上各项拨备的提取,有效提高了该社抗风险的能力
服务功能增强 服务水平提高
建立了支农长效机制,农业贷款持续增加,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支农投入明显增加。
截至2007年3季度末,农业贷款余额78178万元,农户贷款余额76517万元,分别较2002年末增加52234万元和55916万元,农户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例为97.88%,较2002年末增长18.47个百分点; 2003年至2007年3季度末,累计投放农户贷款248512万元,农户贷款面由2002年的 50.30%上升至2007年3季度末的70.20%,增长了19.90个百分点,农信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
通过改革,支农力度逐年加大,支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密切了政府与信用社之间的关系,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认可。2006年,该联社被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并连续多年被北镇市委、市政府授予 “支持北镇经济发展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