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吴勇:供春首开“赏用皆宜”先河


  长期以来,紫砂陶、紫砂艺壶起源,一直是陶瓷考古界及紫砂业内许多人争论的问题。笔者生于陶都宜兴,从小耳濡目染,对供春及其壶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应该说,于许多工艺师而言,供春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提出一些个人的分析观点:

  一、从文献资料分析,供春确有其人。

  供春(又一说为“龚春”),是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民间早有流传。最早有文字记载供春的是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江阴人周高起著的《阳羡茗壶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上第一部记述紫砂壶的专著。当时的紫砂壶“一壶不数两,每价一二十金”,在该书“创始”篇中,更详细记叙了供春其人其事。

  为求读书清净,吴颐山带着供春读书于宜兴(旧称阳羡)南部山区的金沙寺中,供春闲暇时,偷偷地跟着寺里的老和尚抟坯制壶,他见寺后山上一颗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树瘿,像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爱。于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泥沙模拟树瘿,用茶匙挖空壶身,再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把,用手指按揿壶身表面并留下许多指螺印,烧成后果然生动异常,连老僧与吴颐山见了都连声称赞。

  《阳羡茗壶系》中表述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清·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赞曰:“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供,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二、供春壶实物或可佐证。

  早年,供春壶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连稍晚于供春时代的周高起都没有亲眼见到供春壶。清代吴骞编著《阳羡名陶录》时,虽收罗入选紫砂壶甚广,可偏偏没有供春壶。直至1928年,宜兴名士储南强在苏州街头一地摊上,发现了一把形状奇特沾满灰尘缺盖的紫砂壶,仔细检查,壶把之下铁线小篆的款识竟赫然为“供春”二字,他以“半个大洋”买得供春壶。储先生为求证,曾历访多人,从地摊主人到流传过程中的傅氏、黄氏及另一收藏家沈钧和等人,并邀请众多专家鉴赏,最后确定为真迹。新中国成立后,储南强把一生集藏悉数捐给了国家。

  这件备受世人关注的供春壶,由裴石民配了盖,现度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许多当代壶艺家鉴赏后都认为,此壶佐证了明代那个时期确实有了供春其人、其壶。

  三、供春壶艺开启了紫砂壶成为艺术品的大门。

  今天,我们考证供春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即探讨紫砂壶从日用品走向赏、用兼具工艺品的起始、发展之路。

  在供春壶之前,制壶工匠们制作的紫砂壶,仅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是供春,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态形象浓缩、提炼,应用到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首开了紫砂壶集日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于一体的先河。他把紫砂壶从日用陶的范畴带出,成为辨别“单纯日用”和“赏用皆宜”的一道分水岭。自供春后,仿自然形态的各种花塑器、筋瓤器造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繁衍,经明清两代和民国、当代、现代无数名工巧匠艺人创作、发挥。

  供春壶给当代工艺师带来的是将自然、生活提炼成为艺术,并应用到创作之中的启示。供春的创新精神与供春壶的艺术魅力,似一股强大的动力,将激励着我去不断创新、不断探求紫砂壶艺术的真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