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江南快报》的一篇题为“考古专家:根本没有供春壶”的文章引起了业内外对紫砂起源的关注,《中国证券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或选登了文章的部分内容。
考古学者对供春壶并不存在的论断是否可靠?紫砂壶又该从何处寻根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沈冬梅、青年陶艺家吴勇应邀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现将部分内容选登如下。
此外,许多紫砂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网站论坛中的话题讨论,从事紫砂文化研究的《宜兴日报》原编辑韩其楼也特地寄来他多年研究积累的文献资料,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2007年11月《现代快报》:
考古专家:根本没有供春壶
经过3年的努力,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宜兴蜀山考古发掘了8座紫砂窑址,发现了紫砂发展各时期标本,堪称中国陶瓷史的一个缩影,但是并没有从中发现供春壶。专家们不禁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供春其人?有没有供春壶?供春壶是否是供春本人所做?
《阳羡茗壶系》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叫供春,他是个书童,明正德年间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读书,并学着寺中老和尚的样子做茶壶,金沙寺僧和供春同被列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而且目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就收藏一把供春壶。另外,香港一家茶具博物馆内也收藏着一把供春壶。对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内收藏的供春壶,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杭涛表示:那根本不是供春壶。
3年前,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杭涛对宜兴蜀山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是第一次对紫砂窑址的正式挖掘,地层跨度从明代中晚期直至民国。考古发掘是在蜀山西麓和南麓进行的,当年烧窑的残次品就堆在窑的四周,天长日久,窑就陷入了碎陶的包围之中。杭涛告诉记者,这次光明代地层就挖了几十平方米,从中挖掘出提梁壶、花瓶残片、烧水罐等等紫砂制品,通过考古和考证,他发现:人人追求的供春壶其实根本就子虚乌有……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认为,既然紫砂源于宜兴,制陶的工匠自然应该是宜兴本土的。但一个灯具内模上刻着“甬东郡”三个字,则让考古专家们深思。因为“甬东郡”三字与“陶者,甬东人,非土著也”的说法吻合,意思是陶工来自现在的宁波,不是宜兴当地人。
2007年11月《中新江苏网》:
南京博物院三年考证:吴经壶是中国最早紫砂壶。
宜兴紫砂究竟起源于何时?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是一个悬案。目前就有唐、宋、明三种起源说。而引起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尚未发现宜兴紫砂的古窑址。
近日,南京博物院考古队结束了在宜兴蜀山地区长达3年之久的考古发掘,除了发掘出8座古龙窑遗址外,还有力地证明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中晚期,目前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紫砂壶就是出土于南京吴经太监墓的一把提梁壶。
杭涛,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考古队员,结束了在宜兴3年多的考古勘察活动……据杭涛介绍,在这6个区域中有一组探访最令人吃惊,这里的地层多达23层,跨度从清初到民国,每一层的碎陶片都是各个年代烧出来的残次品,被丢在了龙窑附近……
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
在出土器物中,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我们发现明代紫砂陶片,与南京吴经太监墓出土的提梁紫砂壶、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壶基本一致。这也为紫砂起源于明代中晚期形成了有力的证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