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大地山川尚未完全醒来,笔者来到安徽省宿松县供销社水果批发市场,只见这里车辆人流不断,一片沸腾。瓜、果农从四面八方把自家丰收瓜果趁早运到这里,商贩们赶紧洽谈购销、过磅装卸、结算付款……十分忙碌又有条不紊。这是宿松县瓜果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片段。
由于属典型的亚热带温和气候,南北瓜果在宿松均宜栽培,加上皖、鄂、赣三省交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这个农业大县发展瓜果产业。近年来,宿松县倾力打好该县五大支柱的瓜果产业这张牌,把惠民的瓜果政策惠在根子里、点子上,让城乡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攥得住。
“做瓜果生意,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是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的‘希望工程’”。供销贸易中心尹一平经理说。
几年来,县供销、城建、土地、环保、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转变思想,创新服务形式,加大力度,开通瓜果产业“绿色通道”,扩建改造县皖西南批发市场和乡镇农贸集散市场,在全县增设瓜果就业岗位2000个为平台,对城乡失业人员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提供摊位,瓜果车辆优先放行,免收各种管理规费和税费,实行“一线实”服务,累计帮助上万人重新就业,人均年收入达万元,百姓共享发展的成果。
“政府部门为我们下岗失业工人着想,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得实惠,我做水果生意多年,深有体会。”县土产日杂公司下岗职工吴杏枝感慨不已。
今年,该县还把瓜果产业列入“新网工程”建设项目。
“宿松瓜果业过去‘小’而‘散’,品种不全、规模小,没有品牌,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市场竞争力不强。瓜果协会浮出水面后,改变了这种‘无为而治’状况,供销贸易中心水果批发市场成为全县瓜果聚散地和龙头企业,年吞吐量达3万吨,果品主要销往县内外市场并向大中城市辐射。昔日一批小买小卖的‘散小户’,逐步发展壮大为一定规模实力的经营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进社区、乡、村市场,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营销服务网络产业链。”县供销业务科的同志介绍说:“目前,全县经营网点达1000户,多种形式的瓜果合作经济组织20多个,日交易额超20万元,年缴税费上百万。”瓜果产业成为繁荣宿松城乡经济的有效载体和一道靓丽的风线。
与此同时,该县打好瓜果品牌战略,走出去,运进来,抢占商机,发展订单瓜果业。一批宿松地方特色的瓜果及农产品叫响全国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几年来,宿松科委柑桔果园的“红袍”牌柑桔打进了“沃尔玛”超市,产品供不应求。
宿松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农民越来越注重瓜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农村许多低产田和山地转向种植瓜果等经济作物,年销县水果批发市场的瓜果超万吨。针对瓜果产品季节性强,集中上市时销售难且价格低这些难题,协会牵头联系当地和外地商贩到本县产地把农户储存的瓜果统一收购分散销售,或集中运往外地,又带回外地果瓜,双向互赢。
“宿松大力实施瓜果产业扶贫扶弱行动计划,为‘三农’服务,将有力带动全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延伸瓜果产业链,做到一网多用,提升果瓜产业的附加值。”县供销社刘德和主任在系统业务分析会上多次指出。
每年瓜果成熟飘香季节,一批批县内外游客、商家兴高采烈一边采摘、订购瓜果,一边欣赏或去游览宿松美丽风景、古迹。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白崖寨、小孤山、太白书台等名胜和宿松地方特色的瓜果林园“农家乐”景点,是旅游观光、休闲向往的好地方。瓜果产业的良性互动,目前,不仅解决了当地上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赋闲劳动力就业,而且到“十一五”末,全县开垦发展种植瓜果林园面积近20万亩,年经济收益可达亿元,旅游业将更火爆、生态更文明。一个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园林中城新宿松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宿松正秉乘十七大的东风,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