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许海峰:我难忘的农资岁月

本报记者 孙立新 赵光辉

  许海峰,一个响亮的名字。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自选手枪慢射金牌。

  中国人的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诞生了!

  尽管在许海峰之后,中国又出了80多位奥运冠军,但在人们心目中,许海峰那枚金牌的分量最重。如今那枚许海峰捐献的金牌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就在2008——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奥运年到来之际,我们来到北京石景山区偏僻安静的老山西街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采访了这位从农资行业走出的奥运冠军。

  见到来自供销社系统的记者,许海峰就像见到了“娘家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的农资岁月,在他的讲述中,往事历历在目,情感真挚动人。  

  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许海峰告诉记者:“将来我写回忆录,供销社那一段是很重要的!”

  他说,这一段是我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从做学生到做知青,然后到供销社,接着搞体育。到目前就走过这么几个人生阶段。虽然在供销社搞农资那段时间不长,只有三年,但在我的人生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那是我收获很大的一个时期,是我积累社会知识等各种宝贵财富的重要时期。

  从许海峰如数家珍地谈起那段供销社农资岁月,从他历历在目的那些细节回忆中,我们感到:那段岁月在他的记忆中是难忘的!一个奥运冠军必备的成功素质在那段青春岁月中已经悄然奠基。

  为了不让农民吃亏,我不怕打架

  1979年10月,在乡下插队做了4年知青的许海峰被招工招到了安徽巢湖地区和县新桥区供销社。这一年许海峰22岁。供销社成了他踏进社会的第一份工作。

  许海峰成名后接受过数不清的采访。他说跟那些年轻的记者提到供销社,一般年轻人都不知道供销社是什么。他就向他们介绍: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行业,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物资计划与供应。他说:“我为自己曾经是供销社的一名营业员而深感自豪。第一天上班时我真地陶醉了!”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虽然已经过去快30年了,但许海峰对供销社农资行业的现状还是非常了解的。他说,过去我在供销社的时候,农资品种碳酸氢铵多,现在化肥市场的变化大了,包括化肥产品结构都变了。现在碳酸氢铵很少了,硫酸铵也少,硝铵更少了。现在主要是尿素和复合肥。

  “我知道供销社现在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农资供应,但现在市场上也有许多问题,假化肥、假种子那么多,这跟市场监管、市场组织结构都有关系。”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我们感到,许海峰对自己曾经工作过、奉献过的农资行业,至今仍葆有一种特别的关切。那段经历毕竟是他混合着青春与汗水的经历,也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许海峰说:你们要是到我工作过的新桥一带采访,一问我的名字,50岁左右的人基本都知道我,“因为整个地区5个公社7万多人基本都在我手上买过化肥!”说这话时,许海峰脸上洋溢着一种由衷的自豪,他为曾经服务过那么多乡亲而自豪。

  “我不搞射击在当地也特别有名,因为要掌握好7万多人的化肥供应计划,就得坚持原则。为此我不惜跟人打架!”

  许海峰在供销社跟人家打过几次架,全都是为有人偷化肥的事。他说,那时候碳酸氢铵是主打品种,都是50斤一袋包装的,销售旺季人太多了来不及称,就按袋子卖。小塑料袋不结实,动不动就坏了,有的人就偷偷往外倒一些;有的人甚至偷偷把袋口解开往自己的袋子里灌然后再捆上。

  “我看见了绝不允许。农村人中总有爱占便宜的,见我妨碍他们了,就拿着扁担上来围住我。我这人也厉害,绝不让步。你这里偷化肥肯定就有农民吃亏,再说也对不上账啊,那怎么行!每次闹起来村里都来人调解,但有一次还是打起来了。不过他们见我不吃扁担这一套,最后也就不敢偷了。”

  许海峰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到最好,我要对自己干的事情负责。可以想见,当许海峰站在奥运赛场举起手枪的时候,他也一定是这样的信念!

  我干农资三年,损耗最小

  那时的农资行业跟现在不一样。许海峰说,那时我们叫供方,叫供不应求。每年县供销社要把化肥供给计划交给生产企业,每年计划是四百吨或者五百吨,其中碳酸氢铵多少、硝酸铵多少、硫酸铵多少、尿素多少、复合肥多少,包括磷肥里过磷酸钙多少,全给你分好了;到了用肥季节之前,生产企业按每年的计划用车发出来,我们运进来放到库里面。我们有几个大库,一个是磷肥库,磷肥库最大。磷肥挥发得少,所以放在半室外,搭一个大棚在那里,下面是水泥地。磷肥用草袋子装,摞起来,放几年都没问题。有一个大库专门装尿素,硝铵硫铵。碳铵专门有两个库,碳铵销得最快,它本身量最大,一来都是几十车,一车八吨。装完以后到季节卖。我是在区里供销社,下面有五个乡镇,当时叫公社,那时都是凭票卖的。我们根据各公社人口和土地分出计划指标,然后下分到五个公社,比如这个公社一百吨我就负责印一百吨的票。票全是我印的,上面盖的是我的私人印章。票印好后发下去,公社发到生产大队、小队,再分到每户,然后每户再到我那里买去。

  那时票要印许多,有十斤二十斤的票,最后分到户的时候,都很散,有的一百斤都不到;不够的就找你磨:哎呀,你看我这才二三十斤,不够用,能不能再多给点儿?我手上有一些机动计划。我每年有损耗指标,我不能把运来的都分下去,都分下去,损耗掉以后我没肥料赔人家。所以我们供销社有规定损耗是百分之多少。如果不够我再找大队借,等下一季再还。所以我在当地的关系特别好,可以帮他们调剂。遇上确实有困难的你就满足他一些,但无法全部满足,因为既然是计划的,它就是紧俏的。

  干什么都需要责任心。许海峰说,我在生产资料时很有责任心。化肥的损耗很厉害,一是被偷掉了,二是晒掉、挥发掉了。我在供销社那几年损耗是最小的。那时候我每年的销售任务是28万元,我第一年业务做到32万,损耗不到一千块;我的前任上一年做了28万,损耗是3000多块。见我损耗那么少,那年供销社给我发了60多块钱奖金,还给我评了一个“优秀营业员” !

  许海峰的认真和负责给他带来了经济和荣誉的双重奖励,虽然今天看来都是那么的不起眼,但那是许海峰人生起步时得到的第一个鼓励!

  在供销社农资柜台,许海峰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份来自社会的肯定与褒奖。农资行业没有设冠军头衔,如果有,销量最高、损耗最低、效益最好的许海峰那时候是不是就该得到一枚农资金牌呢?

  我的那把算盘,珠子是紫檀的

  许海峰在供销社一共干了三年多,但他最先在调料柜组干了半年多。

  “后来我就接了生产资料。这个柜组谁都想干,权利特别大。但是又谁都不愿干,因为它最累。”许海峰说。农资经销的量太大,每到用肥季节光卸车你且得忙一阵子,车子排得跟长龙似的。我在生产资料门市部干了两年多,每一年开的票我一领就是一大捆,一本是100张,象什么三联单四联单,我一年下来要用掉三四箱。

  生产资料组有三个人,许海峰负责掌握计划和开票,一个发货,一个收账。许海峰说,我开票快,开完了见他们忙不过来就又去发货,有时候见排队太长,就临时到别的组调几个人过来。象卖碳铵时一忙就是半个月,刚开始的都是50斤一袋,到后来有破的,农民买时就带个袋子来。这里就有个折算比例问题。比如碳酸氢铵,它容易挥发,是一种肥效快但肥效不长的氮肥,如果你不想要,可以给你换成硝铵、复合肥或者尿素,当时规定几斤这个可以折几斤那个。

  化肥既零卖又要折算,所以账目比较复杂。许海峰每天晚上都得盘点,得把票打出来,然后月底再盘一次。“所以最后我的算盘打得特别好”,许海峰说。

  后来许海峰每天盘点时,一本票是一百张,他基本上是一遍过一遍清,很少有出错需要再核的。

  许海峰说,一是他算盘打得好,二是他有一把好算盘。

  “算盘珠是紫檀的。因为用得多,所以专门找了一把特别好的算盘。紫檀的好在哪儿呢?你用力打上去它也不往回弹。有时你打得特别快,算盘珠子弹回中间,你回头看它到底是上还是下?算不准了。紫檀的你当一声打上去,它顶多弹回一点,因为紫檀的沉,算盘越沉越好。我进供销社首先练打算盘,后来打得非常好。到月底就开始对账,也离不开算盘。”

  “我搞到一把好算盘,打得非常快。” 许海峰用手比划打算盘的动作,充满了一种自得与自豪,一如他在射击赛场上的自信与自豪。

  一个奥运赛场枪枪打中靶心的世界冠军,一个算盘打得顶呱呱的化肥营业员,这两个看似无法重叠的身影在许海峰身上却是那么真实、和谐地结合了起来!

  我钻研进去了,我就能成功

  碳酸氢铵容易挥发,库房里浓烈的氨水味道熏得人没法呆。许海峰说,刚开始干农资时,他在库里呆一两分钟都难受,但到后来,他已经练得能在库房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

  许海峰继承了他父亲的性格,内向,沉稳,不爱多言。但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感情。

  时隔多年,提起当年经营的化肥品种和产品特点,许海峰仍然是一清二楚。他说,现在碳酸氢铵用的少了,因为用多了土壤板结得很厉害。碳铵放一段时间它就结块,硫酸铵不太结块,结块你一捏就碎了;硝铵我们卖的时候特别谨慎,一定要保持干燥,否则就容易结块,结块了你敲碎时就很危险。硝铵和硫磺木炭可以配成火药,所以硝铵现在卖的少了。

  他还记得,他们那个时候碳酸氢铵一般是本地产的多,那时化肥基本都不出省,尿素当时他们用安庆石化的,磷肥主要是铜陵的,复合肥安徽省里有几个厂子,不算大。碳酸氢铵当时几个县就有一个。但品质不一样。他还记得当时和县产的化肥品质特别差,来时湿度很大,水水的,或者颜色很绿。

  “有的尿素特别漂亮,生产出来跟雪似的,干净得很!”许海峰说起“漂亮的化肥”,眼睛也亮亮的。

  对自己销售的产品能产生“特别漂亮”感觉的许海峰,不自觉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男子汉的内心世界——对自己工作喜爱、热爱,这使他在每一个岗位都能做到最出色。

  许海峰的父亲是个老新四军,从小许海峰就有个当军人的理想。1974年,高中毕业的许海峰报名参军,各项检查都过关了,却因为年龄小8个月而被挡在了军营外面;造化弄人的是,当许海峰又一次报名参军时,这一次他又因为超龄5个月最终与军旅生涯失之交臂。

  当时母亲求父亲出面找找关系,帮助许海峰实现军人的梦想。父亲说:“有本事就不要靠别人!没本事就别想!”

  许海峰说:“我父亲的话刺得我下定决心——成功一定要靠自己!”

  或许是挫折和教诲激发了许海峰。下乡后,许海峰买了把气枪来实现自己军营外的军人梦。谁曾想从端起枪那一刻起,许海峰就展现出了射击方面的才能。1982年他参加安徽省运动会就拿了冠军,并打破省纪录,巢湖地区射击队想方设法要把许海峰招至麾下。

  许海峰说,一开始供销社不想让我走,我业务能力强,工作又特别麻利。后来没办法就说,你走之前得培养两个能够顶替你业务的。为什么得培养两个?因为怕一个人干不过来。邱序祥还有另外一个就成为我培养的接班对象。邱序祥后来成长为新桥供销社主任。

  许海峰说,其实我搞射击比较晚,已经25岁了。但从跨入射击队,也就2年时间,许海峰就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赛场上一鸣惊人,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90年,国家在中国射击队训练基地竖起的雕塑《突破》——一只手握着一把枪直刺青天——那枪的外形就源自许海峰石破天惊夺冠时用的手枪。雕塑基座上镌刻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奥运冠军许海峰。

  许海峰搞射击为什么会成功?对此,他自己解释说:“第一,我对这个项目比较喜欢;第二,我钻研进去了,我就能成功。在处理问题方面我处理得比较好,方法和手段比较得当。这也得益于我在供销社3年的磨练。”他说,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处理解决得当就能成功。比如训练,也是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一是掌握基本技术,二是比赛时你能把基本技术打出来,这关系到发挥问题。要解决比赛发挥问题你就要用好多知识、经验去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办法多,你就容易成功。

  说起3年农资岁月留下的“遗憾”,许海峰说,化肥对眼睛有害,我眼睛就是那段时间受损伤的。1991年以后,迁延性视网膜炎使许海峰的视力下降到了0.2左右,最终他不得不在1994年底退役。在此之前,1984年至1994年许海峰作为射击运动员,共在比赛中获得53枚金牌,其中世界级比赛金牌13枚、洲级比赛(包括亚运会)18枚,打破世界纪录一次。如今那枚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中华第一金牌”,已被许海峰捐出并珍藏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也珍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损伤眼睛的农资工作与如此需要眼睛的射击运动,怎能矛盾又奇妙地集中在许海峰一个人身上呢?我想,只有用他不变的执着与钻研精神来解释了,这才是贯穿许海峰前半生成功的一根红线。

  蜂蜜的好坏 我现在还能一眼看出

  让我们不得不为许海峰的农资岁月加上“难忘”两字的,是许海峰自己。

  许海峰说,后来接替我农资岗位的邱序祥是收购组的,我们俩隔壁,他收购最忙的时候我就过去帮他。

  许海峰说,收购组最忙的是两个季节。第一个是冬季收鹅毛,第二个是春季收蜂蜜。帮得多了,蜂蜜的好坏等级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们那里主要是两种蜜,一种是油菜花蜜,还有一种是紫云英的,到后期稍微好点有点槐花的。一般是两级,一看就看出来了。油菜蜜浓度比较高,放一两天就跟猪油一样,白色的结晶,油菜蜜最差,是三级蜜;紫云英蜜偏黑。冬天的时候,有的田里种一部分小麦,还有肥力比较差的地冬天就休一年,不种粮食而种紫云英。到了春天犁地时翻一翻,埋到下面沤着做绿肥。开春时紫云英开的花点缀在田间,很好看。

  许海峰1979年10月进供销社,先分在调料柜台干了半年,整天跟盐糖酒火柴打交道,但他干得特别起劲。当地春节有个规矩,晚辈向长辈拜年一般都要带一包一斤的白糖,那时八毛钱一斤。许海峰说,每天晚上我得找很多很多人来给我包糖,白糖进来一袋是200斤,先倒到大缸里,然后一斤一包包成那种三角包,要找好多草纸报纸来包。计划就是一票一斤,包好堆起来,要不人家来买时现包就来不及了。边比划边说,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3尺柜台。

  我还卖酒,许海峰说。酒有两种,一种是散酒,一种是瓶酒。散酒是用铝桶装的,一般是63-64度的,到了我们再加些水。每桶酒都有一个单子,上面告诉你兑多少水。我们把酒抽到酒缸里,我们后院有口井,井水非常好,都吃井里的水。把水打来后称好往酒里面兑,然后用酒精度表量,60度就可以卖了。我们打煤油的提子是铁的,打酒的是竹子的。当时买酒的一般使玻璃瓶,半斤一提。一瓶一斤,打两次。还有二两三两的提子。我手脚比较麻利,打得非常快,春节时几乎一天到晚就是打酒,那时一天得打上千斤酒。

  就是那个春节,在年轻的许海峰心底留下了许多愉快回忆的底片,以至于今天冲洗出来的仍然是微笑的许海峰。

  我在供销社人缘特别好,许海峰沉浸在愉快的回忆中。我这里烟多,来个人就递支烟,我抽不完,就到百货那里找了个钟表盒收着;我们供销社下面有个糕点厂,厂里小青年特别多。他们不买烟,想抽烟都到我这里来。

  后来我还卖过一阵日本尿素,它里面是塑料袋,外面是尼龙袋,那种尼龙袋子特别好,尿素卖完了把袋子收起来集中给供销社职工发福利。那种尼龙非常结实,做布料真的非常棒!就是上面有字。当时穿不上这种布料的人就编了首儿歌唱——“干部不干部,比比料子裤,前头是‘日本’,后头是‘尿素’” !

  采访结束了。许海峰说,过去他们采访时问我,如果你没有搞射击,你会做什么?我想,说不定我会是个很好的商人。如果我继续在供销社,农资体制改革后我肯定能承包一块业务,继续做化肥生意了!

  2004年11月,徐海峰接到国家体育总局的一纸调令来到自剑中心任副主任,作为这项运动的“新人”,许海峰默默地开始了“二次创业”。“我现在分管的是现代五项和自剑中心所有项目的科研工作。” 许海峰的新目标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上再创佳绩!

  分手时,许海峰为中华合作时报的读者朋友写下了这样的赠言——“人生处处有赛场  自信处处能闪光!”这或许就是许海峰此刻的内心感受吧。许海峰说,“(在自剑中心)虽然总局没有给我下达2008年夺金的任务,但我会朝着最好的方向努力。依我的性格,做什么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做好!”我们从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眼中看到了一种自信与意志的光芒。

  祝许海峰在我们家门口的奥运会上能够再次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采访后记:农资对奥运精神的追寻

  对许海峰的采访可以说是一场跨越了12年的追寻。

  1996年,在许海峰为中国夺取第一枚奥运金牌12年后,刚刚创刊1年的中华合作时报在当时的副刊发表了对许海峰的第一篇采访报道《从供销社走出的世界冠军》。那时奥运冠军好像不如世界冠军响亮,只是加了副题“记中国第一位奥运会冠军许海峰”。

  又是一个12年。中国人期盼已久的2008北京奥运会就要到来了,中国人的奥运情结已经浓得化不开了。中华合作时报又一次把许海峰这位奥运英雄作为新年第一期的重头推出。

  24年,时光在一次次轮回中已经悄然改变了许海峰的容颜,当年健壮挺拔的青年已经蜕变成为富态老成的中年人。但作为一个已经符号化了的人物,他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仍在熠熠生辉地吸引着我们;12年,中华合作时报也从蹒跚学步成长为行业不可或缺的主流媒体,尤其《农资专刊》在2008奥运年里将迎来创刊10年的“大庆”之喜。我们提出了“2008,我们携手再出发!”的纪念主题。《农资专刊》将通过一系列报道、活动,和读者共同开启一个新的十年!新的发展!关于许海峰的报道,由于他提供了农资行业与奥运精神结合的绝佳载体,因而成为系列报道重中之重的开篇,为此我们两年前就开始策划实施这次报道。

  我们要在许海峰身上追寻的一种价值、一种精神。

  说许海峰已经符号化,是因为他和他射中的那枚金牌已经载入史册、嵌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开放。世界,我来了!中国将而且已经融入世界;象征着更高、更快、更强。中国人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就萌芽于洛杉矶赛场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奏响的瞬间;甚至今天人们议论最多的中国崛起,也依稀掩映在奥运赛场五星红旗的第一次升起。

  作为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许海峰多次说“我是幸运的”!他说如果那届奥运会不是把射击安排在第一天‥‥‥但历史的逻辑是“幸运女神从来只眷顾有准备的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他又是鲜活生动的,他情不自禁地回到记忆深处,向我们,也是向读者一一展示那些难忘的农资岁月,这些经历许多都是第一次公诸报端,鲜活的历史本身就富有哲学意义——伟大肇始于平凡,成功发端于细微。

  走近许海峰,记者更多更真切地体察到他平凡的一面;但同时,记者也更多更真切地领会到他卓越的一面。

  作为25岁才正式入行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方法论上无疑是超越同侪的。他在训练中把所有的困难都看作可以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你就成功了,这给了他明晰的思路和有序的步骤;在比赛中,他把稳定发挥当作第一要务。或许人们不知道,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射击比赛上他是最后一个完成比赛的。正是有了这些,后来他又成为奥运冠军教练。作为双料奥运冠军,当时他是中国第一人。结合他后来的执教生涯看,许海峰堪称“策略大师”。

  1988年,许海峰因为枪械故障与奥运冠军失之交臂,此后一直到当教练,每次比赛他都带着全套的备件;当农资营业员时,为了更准更快地盘点每天的账目,他专门找来一把紫檀算盘‥‥‥大量这样的素材帮助记者在写作时解开了一个疑惑,相信不少读者也会有同感——许海峰在农资行业的经历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拿到今天有用吗?

  他的妈妈对记者说:“如果不搞射击的话,干别的他也照样能成功!”这不是母亲的偏爱,实在是她比别人更了解许海峰。我们无法割裂历史,今天的成功无一不是来自昨天,无一不是来自昨天的努力、昨天的积累。套用一下托尔斯泰的句式——成功都是相似的,而失败却有各自的原因。

  我们追寻了12年。如果从许海峰的报道中能为农资行业提供一些走向成功的借鉴,那我们就满足了。

  许海峰档案

  □ 基本信息:

  姓 名:许海峰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57年8月1日

  出生地:安徽省和县

  职 务:国家级教练

  □ 运动生涯:

  1983年 在全国五运会射击比赛上获手枪慢射和气手枪两枚银牌

  1984年 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男子气手枪金牌

  1986年 在第10届亚运会上,以超世界纪录的660环获自选手枪冠军、气手枪个人金牌和自选手枪团体冠军

  1986年 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的成绩,超过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世界纪录

  1988年 在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获男子气手枪铜牌

  1990年 夺得北京亚运会四枚金牌

  1991年 夺得世界气枪锦标赛冠军

  1991年 夺得第7届亚洲锦标赛五枚金牌

  □ 执教战绩:

  1996年  在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队员李对红获得女子运动手枪冠军

  2000年  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队员陶璐娜夺得女子气手枪冠军

  □ 工作简历:

  1994年  退役后,开始担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班主教练,后担任国家射击队副总教练

  2001年  担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

  2003年 出任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4年 出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