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厅是香港市民日常出外用膳最普遍的饮食场所,所以有人称之为香港人的“街坊食堂”。因为茶餐厅价钱大众化,只需要数十元便可饱食一餐;食物款式种类又甚多,汇集了中、西式,甚至亚洲地区的食品;服务快捷方便,适合生活繁忙节奏快的香港人,因而深受市民喜爱。甚至在我国台湾、广东以及海外的唐人街都有港式茶餐厅。
对于茶餐厅的起源,并无正式记载。据说,最早的茶餐厅大约在二次大战后不久即出现。因为受到英国人饮茶和食糕饼的饮食习惯影响,香港人开始喜欢西方食物。但由于西餐厅的价钱昂贵,而且很多西餐厅根本不招待华人,因此便有香港人开设以华人为对象、价钱较便宜的茶餐厅。早期一般称之为冰室的茶餐厅,主要出售一些简单的小食及饮品,如奶茶、咖啡,面包及蛋挞等西式食品,是基层市民的西餐厅。
茶餐厅深受香港市民欢迎
其后数十年间,随着香港经济及社会急速发展,茶餐厅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以配合时代及市民的需 要。除了供应西式食品外,还加添传统的中式食品,并创制各类混合中西元素的食物款式,成为香港独有的菜式。在1997年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不景气,价廉物美的茶餐厅更受市民欢迎,茶餐厅成行成市,成为市民的主要饮食场所。
可以见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因素,令香港生成一套融合中国与西方的生活模式及饮食习惯,形成香港独有的本土特色,茶餐厅是其中明显的例子。不过,对于建议申报茶餐厅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成功机会有多大呢?是一个疑问。
首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茶餐厅是只有数十年历史的商业性活动,与传统文化、社会特性及艺术毫不相干,并不包括在上述分类之内,在定义上似乎不符合资格。
文化价值难达联合国要求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要求各会员国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那些易受全球化影响的遗产进行必要的鉴别、维护、传播、保护和宣传,并向人们指出,有大量属于文化特性和少数当地民族文化渊源的口头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急需告诫有关当局及这些遗产的拥有者,使他们知道这些遗产的重要价值,并知道怎样去保护它”。观乎茶餐厅的性质,虽然是香港独有的食肆模式,具有特色,但却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及民族文化渊源,更谈不上有重要价值需要采取法律手段去保护,而且亦不可能实行。因为作为一种商业运作的经济活动,它将会随市场需求而存在或消失。若果有一天茶餐厅不再受市民欢迎,难道政府要运用公帑补贴茶餐厅继续经营吗?而即使茶餐厅将来继续存在,但随着社会变化及市民需求,经营模式或会转变,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模式。政府怎么可能将它永远保持现状,这样做并没有意义。
如果再参看现在已被联合国列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国当前只有四个项目进入名单,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蒙古族长调民歌。这些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的艺术。况且,连中国传统武学少林功夫早前的申请亦被拒绝,茶餐厅是否能与之相提并论?
当然,茶餐厅是具有香港特色的饮食场所,旅客可以在茶餐厅品尝香港独有的地道食物,亦可体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政府在向外国推广香港旅游时,可以加强向游客宣传及介绍茶餐厅,增加香港的吸引力,助推动香港的旅游业。但若要为茶餐厅申报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最终只会徒劳无功。
(摘自 文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