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心声


  为合作喝彩,为合作呐喊

  看了《中华合作时报·经济新闻》关于“第四届中国合作经济发展论坛”的报道,我感到很欣喜,能把供销社、信用社、合作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织在一起,共同讨论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出台了,但国家对合作社的金融扶持政策何时出台?合作社需要贷款该找哪个部门?该办理哪些手续?实际上,除了国家财政的扶持以外,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融资平台。我们期待合作社与信用社之间真正实现良好互动,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河北读者  马 欣

  

  阅读了《中国合作经济》杂志2007年第2期卷首语《“秀”就“秀”了》,认真思考了几个问题:其一,面对统筹城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体制创新非常重要和紧迫!其二,山东省供销社通过发展“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所取得的进展,已展现出其向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延伸的趋势,显示出整合与转换各种资源的能量。农民群众、党委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已不是用“作秀”与否的眼光来看供销社,而是在看供销社能进入什么样的领域、拓展多大的空间。

  由此,应更加认识和珍惜山东省供销社已有的成功实践,认识和珍惜我们所具有的条件,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理念转变和工作的推进。  

——山东省供销社读者   

  

  这是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媒体形式,各种名目的报纸、杂志满天飞,令读者容易陷入信息量杂、缺乏针对性的误区,尤其是行业报,想做出彩儿更非易事。

  《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是一张真正服务于信用合作社事业和信用合作社人的报纸。该报风格朴实,所反映的都是信合领域的热点、焦点和亮点,对于重大政策的解读和探讨,也非常及时、到位;所报道的新闻人物和事迹也都是我们基层信用社的人和事,真正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信合人的原则。《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是真正的我们信合人自己的报纸,希望它能越办越好,成为我们信合道路上的一面旗帜。

——河南读者  张路海

  与企业同行,与企业共赢

  贵报《农资专刊》2007年10月至11月所做的“中国农资行业大整合系列报道”,站在产业高度剖析思考,文章有理有据,深刻凝练,看完之后让我很受震动。从中化到中海油,从氮肥行业到磷复肥行业,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这一组报道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当前中国农资行业大整合的风貌。更重要的是,作为行业媒体,这样旗帜鲜明地大声疾呼,理性思考,为中国农资人树立了更为强大的整合信心。

  本组报道关于农资行业整合的探讨与思考,对于广大农资企业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农资行业只有从“小而散”成长到“大而强”,才能真正让九亿农民受益,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报国的理想。 

——陕西读者  温 风

  

  看了《中国农资》杂志2007年第3期的《尿素期货——我们还要等你多久》一文,我深有感触,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更看到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长期以来,我们企业一直都是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产品销售,但是原材料价格的震荡和产品价格的剧烈变动,让企业感觉有些吃不消,尤其是遇到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面对生产即是亏本的现实,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如果尿素期货变为现实,我们就可以为以后所生产的产品买一份“价格保险单”,以后做生产计划的时候就可以不用担心价格波动太大对生产所造成的影响了。

——山东某化工企业  刘翔云

  

  我想对你们提个要求,《棉花导刊》对我们棉花企业很有用,我们能从上面了解行业政策和市场行情,特别是年初国家对棉花补贴政策的报道,让我们及早了解了此政策,为经营做了准备。我希望你们多给我们透露一些这样的信息。《棉花导刊》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对市场行情客观公正的分析,让我们透彻地了解到了国家对棉花行业的政策,给我们的经营带来很大的方便。祝愿你们新的一年里能越办越好。

——山东一棉花企业读者

  伴行业发展,伴行业成长

  我看了10月19日《安全时讯》一版《一线工人心系十七大》的报道,心里很是激动。一方面,十七大报告给我们工人带来了更多的美好愿望。我觉得,以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会加快,我们工人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而且会有更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安全时讯》的报道贴近群众,贴近工人,真正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我感到很荣幸。《安全时讯》一直是我们工人的好朋友,通过这个报纸,我们能了解到最新的国家政策,还能学到很多安全知识。我们以后会一直支持它的。

——陕西读者  李广文

  

  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名茶商同时也是《茶周刊》的忠实读者,我愿意将美好的祝福送给贵刊。非常感谢你们一年来在普洱茶产业发展问题上做出的系列深刻报道,让我从中受益匪浅,避免了无谓的损失。

  2007年初,普洱茶价格疯狂上涨,甚至到了有钱都难以进到货的程度,这个时候我来到云南采购了少量的普洱茶,亲眼见到普洱茶厂商为了保证生产,几乎已经开始“抢”原料了,仿佛有了原料就能挣到钱,普洱茶价格的预期也被一路看好。在这个时候(3月27日报纸第3版)贵报却刊出呼吁普洱茶降温的文章,当时一见到文章,我和我身边的朋友都非常生气,认为报纸上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当然心里也有一点点担心普洱茶价格会掉下来。随后,你们又在4月10日的第3版上,采访了普洱茶生产、加工、销售的茶商以及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普通消费者,让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各抒己见。这时我们终于清楚了普洱茶市场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于是决定暂时不再进货。尽管随后虽然普洱茶市场并未立即出现“崩盘”,但紧张的气氛却开始越来越浓了。

  没过多久,在广州市场上普洱茶价格终于跳水了,紧随其后,我们上海茶叶市场上的普洱茶也出现了滞销状况,很多茶商都被牢牢套住。因为及时阅读贵报的分析和评论,非常幸运,我避开了这场风暴。因此,非常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和公正报道。祝愿也相信你们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报道。

——上海读者    许梦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