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东安县农信联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亲民情 赢民心
东安联社在新农村建设中,为确保信贷资金的适时投放提出了“明确市场定位,加强贷款营销,积极支持‘三农’”的意见,引导辖区内农信社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办理新农村建设所需贷款业务,开展帮扶活动,层层落实发放“三农”贷款任务,确保“三农”所需信贷资金及时到位。
一是全面实行了“贷款证”制度,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为方便农户借贷,他们实行了以“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次数不限、周转使用”为主要内容的《贷款证》制度,并对全县14万多户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授信金额6.8亿元,并推行小额农贷上柜台制,农户所需贷款直接到信用社营业柜台凭贷款证、身份证办理所需贷款,不需介绍、担保和审批。同时,各基层信用社设立了贷款专柜,贷款专柜除为持证农户办理贷款业务外,重点对没有持证的农民,尤其是困难户办理贷款业务。对没有持证的农户,由信用社的营销员进行调查,然后出具资信证明,到专柜办理手续,大大地方便了农户。二是优质服务,推动诚信高质量。县联社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己任,在服务“三农”方面,唱响了服务“三农”主旋律,开展了“一联三送”,密切了社农关系。自去年以来,全县信用社上门服务300余人次,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给支持,先后现场发放贷款160多次,放贷金额1900万元,提供信息120多条,全县有6000多户农民在活动中得到信用社的资金支持和信息扶持。三是推广“多予、少取、放活”的理念,做大做强做优农贷。多予,即今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县联社安排了8000万元的信贷资金向“三农”倾斜,提高了对信用村、信用户的贷款限额;少取,即结合农村信用社增资扩投工作,认真落实小额农贷和入股社员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减少农民利息负担;放活,即改变过去以年度为周期的做法,代之以更为灵活的常放、常收。
寻亮点 强管理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县联社把支农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小额农贷品位,打造诚信东安上来,以诚信为基石,铺设“绿色信贷”通道。
一是推行小额农贷定期调查和资信年审制度。全县农村信用社每年初组织对农户资信进行年审,合理地调整农户的资信等级,同时对农民资金的需求进行调查,建立档案,进一步掌握了“三农”资金需求规律,获得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建立了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信用社的市场拓展能力。二是建立了信贷公开制度,实行小额农贷操作阳光工程。在每个基层信用社都建立了信贷公开栏,将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贷款计划、贷款政策、贷款制度、贷款利率、贷款发放情况进行了公开。三是建立了支农服务网络。针对面广量大的农贷需求,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首先是充分利用信用社灵活的经营机制,在每一个行政村聘请了一名支农联络员,发挥其人熟地熟的优势,为农民贷款牵线搭桥,开展一线服务;其次是信用社信贷人员实行分片包干,走村串户开展二线信贷服务;再次是联社科室包社,每月定期或不定期下到基层社帮助开展三线信贷支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