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他教我完善了信合人生

夏季树

  打开记忆的闸门,我那半牧半读的童年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故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我的家乡有一位备受欢迎的人。记得当时长辈们都敬称他“冉同志”或“冉会计”。记忆中的他很随和,很亲近人;一身的穿戴总是很整齐,很干净;常年肩上挎着一个包在我们村子里来来去去。他每次来到我们村,全村各户的当家人都要抢着招待他,如果不把他请进家里喝上一杯茶,吃上一顿饭,似乎是一种遗憾。因为他与农民合得来,还因为他总是惦记着乡邻们缺不缺钱买农具,缺不缺钱买返销粮。后来我才弄明白他是我们那里人民公社的信用社会计,他给我留下了做一名信合人的美好印象。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在一个徐风送爽的夜晚,我的父母和邻居聚在一起聊天,不知是谁提起了几个月未曾进村谋面的冉会计。大人们说,冉会计搞砸了,账上缺了七百多块钱,被公社开除回家种地,太可惜了。接着,大人们惋惜地说,冉会计在账上捅的豁子花在他家人的吃穿上,花在娶亲上,图了一时的排场,却坏了自己的前程,真是划不来。

  后来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纯属巧合,我二十岁的时候,竟然也跨进了公社信用社大门。在初次接触成堆的账款时,我联想到自己的将来,能不能象冉会计那样受人敬重和欢迎,也害怕将来某一天像冉会计那样灰溜溜地离开这个岗位回家“修地球”,然后便下定决心,绝对不能重蹈冉会计的覆辙。

  从此开始,我与同事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有时也一起走村串户放款收贷抓存款,农民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友爱与热情,我一直感到很忙碌很充实。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却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令我苦恼。如同事们请了我的客,我却挤不出钱来请他们;还有些同事隔三差五地总会换上一身新衣服,我却没钱去跟着他们甩掉补丁衣服。记得是在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单位突然安排我去县里参加一个通讯员培训班,仅有的一套没补丁的外套刚脱下还没来得及洗,而才换上身的干净衣服还是几年前从农村带来的布扣衣服,穿着进县城很不体面。无奈之下,我就从同事那里借来一件上衣穿上参加了这次学习。可事后就有位同事瞧不起我这种“衣不供身”的生活方式,曾借此嘲笑我是“铁板”。这样的经济条件和人际环境,仿佛随时都在逼着我跳下“陷阱”。

  在那工资极低的日子里,每月扣除伙食费之后,所剩无几的钱或带给父母补贴家用,或积攒下来到过年时买上一身衣服就很不错了。由于害怕冉会计的结局在自己身上重现,我始终没有彷徨过,一直坚持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也从没想过要拿公家一分钱。有一年,父母在家中建房子需要我的经济支持,有个储户听说后主动提出来要我取出他的存款先用。我没有动心,而是去说服父母通过借贷款来解决家里的难题。

  现在回过头来盘点,在我近三十年的信合人生路上,曾经与我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特别是最初十几年的同事,能够坚持到顺利退休或与我一起走到今天的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由于他们对于信合事业没有正确的认识,使得他们的信合旅程有的仅几年,有的才十几年,有的甚至付出了做囚徒的代价。这些身边的例子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我要一心一意地对待信合事业。而我能够抱着“做信合人光荣”的信念伴随信合事业的发展走到今天,主要靠冉会计先得民心、后失民心给我带来的启示与警示,教我完善了自己的信合人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