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因是青灰色,所以叫青铜。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青铜铸造的器物。
我国古代的青铜文化艺术,当发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为代表,其各类之丰富,造型之雄伟,文饰之精丽,铸造之精良,创意之高深,在人类青铜时代独具特色,它的光辉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的演变和进步,有着划时代的功绩和贡献。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无不把中国青铜器作为馆藏重器,历代收藏家更是把收藏青铜器作为镇宅之宝,世代相传。中国青铜器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堪称空前绝后,佳妙至极,它不仅是我国文物宝库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中国青铜文化之起源
中国青铜器始于何时尚无准确考证,但大量资料表明,中国发明铜器的制作工艺,发源于距今6600年前的仰韶时代,并由龙山时代继承和发展,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质地不纯的黄铜片和铜制品,从此中国历史步入了铜石并用的时代。然而我国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应从公元前约2000年开始,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兴起而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传,夏禹曾用九牧贡金铸九鼎以象九州,每鼎各刻一州(衮、冀、青、徐、预、荆、扬、雍、梁),作为传国之宝器。197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了夏文化青铜爵,虽然造型和工艺都带有相当大的原始性,但它的出土证实了夏禹铸九鼎的可能性。此爵成为今日所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礼器。
从已发现的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自夏始,中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每一时期既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色,相互间又有沿袭、演变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文化艺术。我国青铜器艺术,在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两个高峰,一个是商代晚期,一个是战国时期。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其质量和数量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制作精良,纹饰繁缛,形制奇诡,图案丰富多彩,体现了商代人尚鬼的神秘气氛。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则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实用而别出心裁,华贵绚丽又不失大雅。此时的纹饰已从过去奔放的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并向图案化方向发展,已无神秘色彩。在制作工艺上,最突出的是错金银、嵌红铜、包金银、鎏金和细刻镂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九鼎、十五连盏青铜烛台和四龙四凤铜方案等青铜器,其构思之奇特,工艺之精巧,令人惊叹不止,充分表明一个十分活跃的新时代诞生了。
青铜器的收藏重点
我国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别具艺术特色,历来是中外收藏家注意搜藏的珍品。由于青铜礼器的造型最为多样,也最能体现青铜器的艺术特色,所以千百年来收藏家都重视鼎、彝、钟、簋、尊、爵、卣、豆等礼器方面的传统收藏,尤其是带铭文的礼器,更是追逐搜寻的重点。本来青铜礼器的传世量就不多,而需求者有增无减,僧多粥少,所以青铜器历来价格昂贵,尤其是珍稀精品,只有王宫贵族和巨富商贾才玩得起。
晚清时期,清政府工部尚书潘祖荫酷爱青铜器,在他的藏品中,以西周的大克鼎和在盂鼎最引人注目。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通体变形兽面纹,三足立耳,庄严厚重,腹内壁还铸有铭文290字,大盂鼎高101.9厘米,重133.5公斤,三柱足,大立耳,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有长篇珍贵铭文291字。这两件青铜器一直被中外官僚和富豪所觊觎。潘病故后,其后人将这两件大鼎运抵故里苏州,其间曾有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国民党要员等,纷纷采取威逼利诱手段欲得此二鼎,一美国人曾以600两黄金或一幢洋房相交换,均被潘氏家人拒绝。日军侵入苏州后,也想得此二鼎,潘氏家人怕有不测,便将二鼎深埋于庭院中,果然日本人每日去搜查,有时一天搜查七次,因找不到大鼎才悻悻而去。1952年潘氏后人将大克鼎南藏于上海博物馆,大盂鼎献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据老古玩商回忆,民国初年,曾任清宫学部侍郎(相当于教育部长)的宝熙,曾将一件玩腻了的提梁卣送到北京琉璃厂古玩铺寄卖。提梁卣是商时期的酒器,宝熙这件提梁卣,提梁两端有兽头,口的下端有花纹,盖的里端有四字铭文,造型端庄、纹饰清晰,色泽翠绿,精美绝伦,堪称国宝。当时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天祥商场,经营青铜器的古玩铺很多,经常可以见到青铜礼器,但像宝熙这件精美的提梁卣,实属罕见难得,所以很快就被藏家买走。
青铜礼器虽说值钱,但并非所有的礼器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单从投资角度考虑,更要注意这一点。专门研究金石的考古学者罗振玉,著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是中国考古界的学术权威。他专玩青铜器,也做古玩生意,收藏的都是青铜礼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