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神奇的八角亭龙须茶

邹全荣

具有“龙须凤尾”状的八角亭龙须茶。邹全荣 供图

  在世界遗产地武夷山,有个叫八角亭的地方,它与崇阳溪仅一水之隔,有着坦荡肥沃的河滩地,昔日曾是一片片美丽的茶园。历史上,八角亭村民就是利用这片广阔的溪洲,种植所谓的洲茶的。村民们将洲茶精制成了形似龙须的茶,因其产自八角亭,所以民间大都称其为八角亭龙须茶。八角亭龙须茶在制作时,采用了五彩线捆扎成束状,故又名“束茶”。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对武夷茶产地及品种进行了在《续茶经》中载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由此可见,龙须茶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八角亭茶树多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园地上,茶树长势旺盛,芽梢长而肥壮,适合精制龙须茶。龙须茶工艺独特,成品既是名茶,又是美观别致的工艺品。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对其采制方法也作了简明的叙述:“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每年谷雨后至立夏前,采摘新梢长达10~13厘米的一芽三四叶为原料。采摘对应顺序轻放,及时送到茶厂加工处理。加工工艺与岩茶类似,主要有萎凋、杀青、揉捻、理条、扎束、干燥、装箱。     

  龙须茶也是八角亭显善庙的庙茶,旧时常用于庙会祭祀活动。因此,每到茶期庙里制作龙须茶时,需一些强壮劳动力来帮工。萎凋、杀青等重体力劳作就由僧人承担了。僧人们能把握好萎凋和杀青工序,深知此工序是形成龙须茶品质的前提。僧尼将采回的芽梢薄薄地摊晾在竹席上,放置在室内进行自然萎凋,或先在室外进行日光萎凋后再行自然萎凋。当叶片呈半柔软叶片呈下垂状态、叶面光泽消失时,清香透露,即为适度。用手工杀青后的茶叶要乘热揉捻,揉至叶卷成条,茶汁外溢即为适度。因龙须茶讲究造型,工序独特,理条扎束是一道心细手巧的工艺,这道工艺大都是由显善庙里念经用斋的尼姑来完成的。她们精心地理条、扎束,完成了龙须茶造形的关键过程。扎束技术的好坏和速度的快慢,左右着龙须茶的品质风格。

  僧尼们先将经摊凉、茶汁尚未干的揉捻叶,一一理直,整齐平放在竹匾上,分上下两层,长的茶条放下层,短的放在上层,一些短碎的茶梗和叶片,也被巧妙地夹在上下层之间,然后两端用红色或绿色的彩丝线绕扎,用剪刀将基部修剪整齐,再将两把合并。制作出来的茶叶,有微散开的,恰似凤尾。于是一束茶中,都具有“龙须凤尾”的形状。扎好之后的龙须茶,要马上进行烘焙工序。烘焙温度掌握得不妥,就会直接影响龙须茶的外形色泽、内质和干湿均匀程度。龙须茶是以低温烘焙为主,烘焙中还要多次摊凉回潮,然后补火包装。

  清朝后期,八角亭龙须茶由于产量骤增,它已不仅仅是庙茶了。龙须茶成了与武夷岩茶媲美的工艺茶,汕头、潮州、福州等地的茶商来武夷山采购龙须茶,看重的是龙须茶的工艺美,因而龙须茶也成了民间的礼品茶。龙须茶在各地茶市上大量流通,促进了八角亭龙须茶的规模经营。如今,武夷山八角亭的茶农们,仍沿袭着龙须茶的加工旧制,具有传奇特色的八角亭龙须茶,又迎来了生机,它将与武夷岩茶一样香飘海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