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是一片创业的沃土,在这片沃土里孕育出许许多多为追求信合梦而奋斗一生的人。农村信用市场是一个奋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活跃着许许多多为信合事业而努力工作的“战士”。下面介绍的是山东省平原县信合战线上的三位女兵,多年来,她们用一片诚心实践着自己爱岗敬业、支农爱民的誓言。
吴丽君:扶起一个产业 带富一个村
小崔村是个仅有500多口人的小村子,多年来,村民都以种地为生。2004年,吴丽君负责起了小崔村的存贷款业务。她通过逐户走访,发现村民挣钱都是靠卖粮食,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们守着大批的粮食却不能增值,吴丽君心里很着急。于是她召开村民大会发动群众发展养殖业。话一出口,村里炸了锅,没钱、没技术养什么?怎么养?吴丽君说:“没钱信用社扶持,没技术我帮你们请老师!”
村民一听心动了,小村庄不久后增添了不少鸡鸣猪叫声,煞是活跃。村民丁保军在信用社2万元贷款扶持下,第一个建起了养猪场,养猪30头,当年纯收入3万元,接着又有20多户农民搞起了家庭养鸡。吴丽君利用典型引路,一鼓作气推着全村的养殖业“翻着跟头”发展。目前全村共累计发放贷款100多万元,70%的农户搞起了养殖业,鸡饲养量6万只,猪存栏量2000头,小崔村成了名符其实的养殖专业村。
养殖规模上去了,吴丽君又把心思用在帮助农民解决喂养技术、防病治病上。她三天两头到养殖户家走走看看,给他们送《山东科技报》,请技术人员现场会诊,及时为养殖户解决疑难问题。一天,养殖户张玉安给吴丽君打电话,着急地说他的猪得了痢疾,吴丽君带着镇兽医高从富赶过去,在张玉安家盯了一天,经及时抢救,100多头猪全部转危为安。在吴丽君的帮扶下,小崔村富了,仅养殖业一项,户均年增收5万多元。
马风慧:一个点子 救活一个企业
凡是与炉坊信用社信贷员马风慧打过交道的农民,都夸她头脑活,点子多,说她“不仅有一副热心肠,还是农民的好参谋”。在当地,有不少农民在发展项目中就是靠她的“金点子”转败为胜。
2003年,齐庄村樊有昌等七名农民合伙贷款31万元,办起了棉花加工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到2005年企业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赔进20多万元,工厂关了门,贷款成了死账。马风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连几天召集合伙人开会,从经营到管理、从账目到市场,帮他们分析查找亏损的原因,从中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七位合伙人在筹资形式上是人均分摊,在账目管理上是哥们义气,每个人都管经营,没有一个能做决定的“一把手”。马风慧一针见血地说:“责、权、利不明确,管理不善,账目不清,这是你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必须要改!”这个观点就像一壶冷水浇醒了几位合伙人,他们对她的意见纷纷点头称是。接着,马风慧出了一个点子,将原来的平摊入伙,改为股份制,并让有经营头脑、会管理的樊有昌享有控股权,将原来的“都做主”改为“众人协商,一人拍板”。随后,马风慧还帮助他们清理了企业账目,重新建章立制,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又发放18万元贷款做启动资金,使倒闭的企业“活”了过来,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目前,该企业已将陈欠贷款本息全部还清。
魏秀凤:收一笔陈贷 几百里路云和月
提起信贷员魏秀凤,腰站镇的老百姓没有不佩服的,都说她是欠贷户的“克星”,什么样的难缠户,只要碰到魏秀凤就没了招数。孔庄村有个建筑包工头唐某,在信用社贷款10万元,长期不还,魏秀凤多次到他家催收,唐某都以工程款没结算为由拒还。后来唐某干脆躲到工地上,而且不是藏着就是深夜才回工地睡觉,让追到工地的魏秀凤多次扑空。但老魏铁了心,每天晚上下了班就到工地堵他。唐某知道后,一连几天不敢回工地睡觉。一天晚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魏秀凤毅然守候在工地门口。后来,唐某打着雨伞回来了,一看魏秀凤被雨水淋透了全身,面带歉意地说:“大姐,我知道你在这里堵我好几天了,没想到今天下这么大的雨你还在这里,你的工作真是做到家了,既让我感动又让我惭愧。你放心,我明天就去还款,绝不让你再跑了!”第二天,唐某把10万元贷款连本带息全部还清。
“为催收这笔陈贷,我跑的路算起来有几百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受了很多罪,但心里高兴,因为没让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损失”,魏秀凤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