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段总,作为一个行业的见证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复混肥市场?行业该如何发展?
段继贤:我国的复混肥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氮、磷、钾肥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不规范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随着我国肥料高新技术的崛起,不仅在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发展初期的短期竞争方式逐步被淘汰,而且行业正由粗放型的竞争向高新技术竞争迈进,并形成了国内一些知名产品品牌。一些中小型企业在生产技术、投资规模上也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结构向高浓度发展,品种逐渐呈现多样化,更加适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复混肥行业今后应当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大型企业要向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中小型企业必须和测土配方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品,为区域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相互弥补,适合中国农民的需求。
不可否认,高级竞争方式的到来,使优胜劣汰日渐明显,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转折期。
记者:那么中小复混肥企业应当如何在这场高级竞争中寻求出路?
段继贤:企业定位应当由产业发展方向来决定。小企业要想摆脱恶性竞争而发展,就要致力于研究所在地区和肥料销售区域内的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针对当地特点、配合测土施肥工作,生产一种或一系列适合当地土壤和作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配方肥或专用肥,满足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这一思路既融入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可以说,发展配方肥和专用肥是中国肥料发展的方向,配方肥和专用肥是测土施肥的物质支撑和载体,而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的关键则是农民能够用上配方肥。
随着测土施肥的发展和农民科学水平的提高,配方肥或专用肥越来越受农民青睐,发展潜力很大。有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己经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证明,能满足一个县或区的局部需求,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壮大。如果还停留在论品牌拼不过大企业、论肥料技术没有科技含量的境地,小企业最后将无法生存。
记者:目前,我国高塔复合肥作为技术先导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市场的追捧。您认为应当如何给予高塔造粒技术一个客观的定位?
段继贤:我认为,高塔造粒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我国复混肥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开始走向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肥料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以及农民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骄傲。
高塔技术是中国复混肥行业整体实力的展现,不能仅从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来看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某些企业技术不过关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不是工艺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些企业没有很好地掌握技术。
高塔技术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比如,芭田股份的高塔技术目前已有许多创新,今后还会有创新。客观地说,虽然目前我国的高塔造粒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向“环保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但是,无疑我国的复合肥品质已经和国外的产品并驾齐驱,应当从这样的角度给予高塔造粒技术一个正确的定位。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到,一个是种子,一个是复合肥,增产潜力很大,但是还没有破题。“还没有破题”对科研和企业触动很大,大家一直为“破题”而不懈的努力工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创新,今天,可以说我国的高塔造粒技术完全不亚于当年挪威的复合肥生产技术,无论产品产量还是质量都可以和国外的产品相媲美。
记者:目前芭田股份几乎同时又上马了三个高塔项目,引起业内关注。芭田股份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制定的这种发展战略?
段继贤:芭田股份从1989年在西丽建厂到1998年松岗基地建成投产,实施了稳妥扎实的发展方式。从2003年内蒙古乌拉山芭田高塔项目投产,到2005年松岗和江苏徐州、2006年广西贵港高塔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芭田股份实现了稳步的快速发展。可以说,芭田股份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力军,跻身于中国复合肥行业的“第一梯队”。
但是,芭田股份已有的四个高塔项目和即将上马的三个高塔项目并不是盲目发展的结果,而是芭田股份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芭田股份“第一个五年愿景规划”目标,是将芭田股份发展“成为中国复肥行业最大的制造经营企业,在目标市场创建省份数一数二的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农业最值得依赖的知名品牌。”这个愿望已经基本实现,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壮大的速度,芭田股份正在酝酿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但是,这并不是趋于芭田股份本身的愿望,而是基于中国“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市场与实际需求的相结合。特别是芭田股份拥有充足的技术储备、良好的营销队伍和市场中那么多乐意与芭田股份共同发展的合作者,才使芭田股份做出这样的选择。
更为关键的是,芭田股份的产品顺应了市场需求,如果产品没有市场的依托,芭田股份的任何战略目标都等于零。芭田认为,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和农业发展都需要高质量的复合肥。比如内蒙古巴盟的油料、甜菜作物,山东、江苏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及广西贵港国家最大的糖料生产基地,这些区域对复合肥的技术要求走在前列,对品种的要求和技术的使用都代表了我国复混肥使用的高起始点,带动了技术的向前发展。芭田股份就是瞄准了这些地区经济作物的需要、靠近市场、依托市场上马的高塔造粒项目。
记者:目前全国上马了很多高塔造粒装置,每个企业都力求突出自身产品的卖点,芭田股份高塔造粒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段继贤:芭田高塔复合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现了外观与内在品质的高度统一。产品外观靓丽、不板结,内在品质则根据作物养分需求,配置合理。由于添加了高新技术,不仅肥效好、农产品质量高、养分均匀,而且中微量元素经高塔熔融工艺的有机螯合,在熔融过程中加入控释技术,使肥效延长十天左右,提高肥效利用率5%以上,对改善农业环境也十分有益。特别是硝硫基产品富含易被作物吸收的硝态氮和硫,不含氯,这项高端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有益人体健康和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讲,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复合肥相媲美。
记者:有些人对高塔造粒持观望态度,认为高塔技术还存在颗粒成型、产品板结等技术难题,芭田股份的高塔装置是否存在这些问题?芭田如何解决?
段继贤:我认为,对高塔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这个层面的人,说明对芭田的高塔技术还不十分了解,对复混肥的认识还跟不上当前技术发展,只是泛泛地根据过去的理论、经验和结果来推导高塔造粒技术。复混肥生产中的颗粒成型和产品板结问题是当今各种复混肥生产工艺存在的难题,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但是从总体上讲,高塔工艺优于其它某些造粒工艺。
大家都知道,深圳的温度、湿度都比较高,广西贵港的湿度也很大。但是芭田股份在颗粒成型方面已经突破了温度、湿度的技术瓶颈,日产达到了800吨以上,就是芭田股份真正实现产能的具体体现。
芭田股份的成功,完全是由于我们有一支设计、制造、施工的专业队伍和一批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从而能满足高塔从设备到人员各个层面的要求,使得高塔产品的生产保持顺畅。更重要的是芭田股份上马高塔的地点,都经过精心选择,使产品有市场前景做依托。
记者:目前很多企业像芭田股份一样上马了高塔造粒项目,但是却遇到了很多困难,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段继贤: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企业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位,目前很多企业还不能正视市场,盲目“跟风”,仅仅看到高塔造粒技术先进、产品抢手就立即上马。可能设备建起来了,产品也生产出来了,但技术力量匮乏,规模上不去、技术管理跟不上,理论不能与生产技术实践很好的相结合,甚至技术在转让过程中没有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很好的摸索、解决、磨合和完善,导致高塔技术在企业遇阻,成为他们对高塔造粒工艺技术产生困惑的根源。
记者:高塔造粒技术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与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分不开的。您认为,在时代赋予化肥企业创新责任的同时,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芭田股份是怎样实现创新的呢?
段继贤: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复合肥行业也不例外。当前,中国化肥企业纷纷发力技术创新,这是好事,我认为,在这场创新大潮中企业应当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一是创新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二是企业有使创新成果转化的技术人才和设备,三是可以在技术转化过程中,随时结合实际进行改进,使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大大缩短了转化的时间,从而解决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问题。
芭田股份发展得如此之快,致胜法宝就是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当前创新理念已经根植于芭田人的心里,芭田股份已经形成了公司、部门、车间、班组以至岗位的多次层创新体系,正如黄培钊董事长所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芭田,创新是芭田成长的基因。芭田从创立之初就开始创新,现在,创新不仅仅是企业价值观的要求,也成为芭田员工的一种习惯和芭田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记者:芭田股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段继贤:芭田股份十几年如一日的研发创新成就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使芭田股份在复合肥领域成为一枝独秀。从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高效复合技术、复合肥低成本控释技术,到包膜包裹控释技术、中微量元素有机螯合技术和快速腐熟发酵技术,芭田股份拥有国家发明专利7件、外观设计专利4件。特别是2003年自主开发的高塔造粒技术,无形资产价值已高达1.88亿元。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技术创新,开创了我国大型高浓度复合肥装置国产化的新局面,更标志着我国复混(合)肥料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记者:芭田股份下一个发展目标是什么?
段继贤:芭田品牌定位是“食物链的营养专家”,芭田施肥理念是“缺啥,补啥,吃好不浪费,吃好人健康”,芭田的愿景是“成为中国复肥行业最大的制造经营企业,在目标市场创建省份数一数二的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农业最值得依赖的知名品牌,使每一位员工的知识水平、市场价值、生活质量都成倍提高。”肩负“科技予农,富强大地”使命的深圳芭田人,正以“收获在于创新,收获在于投入,收获在于共享”的价值观,与供应商、经销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在复合肥行业的创新之路上,继续创造卓越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