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间的那家小店

本报记者 刘洁

  小店名片

  店名:广西三江县安昌商行有限责任公司加盟店 
  店长:杨会光

  在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的崇山峻岭中,藏着一个叫和里的村寨。这里有层层叠叠的梯田,灌满了水或长满金黄的稻谷,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幢幢的侗家吊脚楼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雾霭轻轻地飘散在寨子间。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由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路边有一家小超市,另一边是古树,树身上长些青苔,树底下有些空旷,很像一幅油画。

  这家小店的店主是一个叫杨会光的中年人,个子不高,但目光炯炯有神,说起他的店,原本有些拘束的他开始变得健谈起来,“小店的事情,就得从1984年开始说起”,那时的杨会光正面临着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因家里贫穷,无法再支持他求学,为了生存,年仅18岁的杨会光开始跟着村里人卖猪肉、办砖厂,但所获利润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时家庭生活的困难。

  当杨会光徘徊不定时,转机出现了,“有一天,我看到报纸上的一篇名为《一个个体户的苦与乐》的文章,写了一个青年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经商致富的故事。”他看着别人,联想到自己,心里有了这样一条设想:“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这么大的和里村和方圆数公里内的十几个村屯目前都没有一家商店,我为何不开个经销店,也走出一条经商致富路呢?”说干就干。杨会光苦苦等候了53天,拿到了2000元贷款,在公路旁建了一个简易木棚。

  1985年初,杨会光的小店正式开张了。“那时,常听到社会上的一些风言风语,说什么‘个体户以次充好,短斤少两’,‘个体户卖东西便宜是因为假货多,偷税漏税’等等”,面对社会上的偏见,杨会光不但没有失去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信心,反而以这些为借鉴,在实际经营中严格要求自己,从各方面打消群众存在的这些误解。

  “当时,我也没多想,我就觉得只要群众信得过,生意就会很好做,群众是经商的活广告,这样我的生意才能越来越红火”。为了让群众满意放心,杨会光从开店起就定下了这样的规定,“凡在本店购买的任何商品,属于质量问题的,本店承担一切责任,实行包退、包换、包赔。”同时根据群众的需要,他按照村民所需进货,由于和里地处山区,他每次进货都是费尽周折,走山路摇船到三江县进正规厂家的商品,再用船运回来,一担一担的挑进小店。

  除此之外,他还主动送货上门,坚持24小时营业,遇到一些群众无法及时支付货款,他便采取赊销的办法,尽量让群众满意。时间不长,他的小店在村民中受到了认可,有些老顾客不辞辛苦,走十几里山路也要上他这里买东西。

  后来,良口乡供销社改制,杨会光承包了和里村的营销店,他的经营门面也从原来的100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经营范围从过去的一般零售发展到糖烟酒、五金、小家电、布匹、农药、化肥及其他相关的农副产品批发和零售等,村民们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生活。红火的生意也给杨会光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承包当年,他的营业额就达到了32万元,赢利达5万多元。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在春耕时能顺利渡过难关,长期以来,杨会光坚持微利或让利赊给村民农药、化肥年均价值在2000元以上。有些村民开玩笑的说,“我们家今年禾苗长的这么好,也有杨会光的一份功劳。”对此,他谦虚地说,“这点小事没有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发家致富的杨会光没有忘记群众,当他了解到本村及周边的十几户村民有意开办小店又苦于缺乏资金、无法周转的实际困难时,他主动平价让利赊销给他们近4万元的商品,带动他们共同致富。

  2006年,杨会光的小店被列入了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加盟店,他得到三级财政的拨款,自己投资盖了一座漂亮的小木楼,按照规划制作了统一的招牌,由过去的封闭式柜台售货改成开架式自选商品。

  交谈中,不时有村人在店里购物,杨会光也不时为他们包装算账,“改造后变成超市后,客流量明显增多了,我们店现在有2个营业员,每天都能保证在500元的营业额,开架售货方便了群众,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和里村的村民们都开玩笑的叫杨会光“邮递员”,小店的店主怎么成了邮递员?杨会光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和里村附近的13个村寨交通很不方便,信息闭塞,有时乡邮递员无法将这些信件一一送到村寨中,于是,他利用自己的小店临近公路的方便,把小店当成中转站,义务为这些村民收转信件。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为村民收转的报刊、邮件达到4万件以上。多年来,从没有发生过丢失信件报刊的事件,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谈到今后的发展,杨会光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他领着记者看了小超市上面的楼,“今后,我想除了销售日用杂品、农资农具等产品外,增加销售我们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楼下可以让客人们看到茶叶的制作过程,楼上可以品茶、住宿,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