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爱田人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因为遍地是竹子,被誉为“中国竹乡”,国家环保总局命名的首批生态县市中唯一的“国家生态县”。安吉的美称还有,白茶之乡、转椅之乡、书画之乡、小水电之乡等等,总之,称其宝地也不为过。
安吉县七分山、一分水、两分田,华东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安吉人说,“纸醉金迷”的大上海风情万种,但上海人对安吉县的万顷重山却情有独钟,每逢周末,就有很多上海的轿车开到安吉来。七分山和一分水给安吉人带来了旅游致富的新路子。尽管如此,安吉人依然热爱他们仅有的两分田地,安吉县农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周智敏就是这样一个人。
周智敏是供销社出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安吉县皈山镇供销社工作。基层出身的背景,使他对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有过亲身体会,“为农服务”根植在了他的心中。浙江浓厚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很多人转行做“大生意”,而他却一直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耕耘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安吉县农资化肥销售量已占到安吉县农资消费总量的90%以上。这个数字在县级农资公司里并不多见,但周智敏并没有满足于农资网络的成功,为了让同样热爱土地的农民兄弟因地致富,他带领安吉县农资团队践行着一个宏大的梦想。
网络的典范
家电的连锁模式影响甚至改变了大众的消费习惯,“国美”、“苏宁”成为妇孺皆知的品牌。农资营销网络建设的起步并不晚于家电,但是由于网络流通产品的特殊性和消费群体的差异,导致农资连锁赶不上家电连锁的发展。安吉县农资营销网络的建设开始于1993年,起步早为安吉县农资公司探索农资网络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1,我被调入了县农资公司负责化肥部门的工作,那个时候和农业部门的竞争就开始了。”周智敏到县农资公司不到两年,公司便提倡化肥销售网络建设。开始建立的13个网点,比较成功,可是后来,盲目的扩建网络,强制和基层供销社合作的思路,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结果网络建设失败了。
网络建设的失败,问题不是建设网络不对,而是方法的错误。2001年,举步维艰的县农资公司改制成立了“浙江省安吉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网络建设是方向,周智敏吸取了教训,把利益分配、责权划分放在了铺建网络的重要位置。
“无利不起早”。终端经销商的利润没有保障,网络就难免成为“公共汽车”。周智敏经历过建设网络的失败,因此他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必须保障网络基层的利益,否则网络经受不起竞争,必须把利益的合理划分放在网络建设的重要位置。”周智敏很早认识到了终端的重要性,要抓住终端必须有明确的利益划分。
同时,为了保证网络内产品的质量,周智敏又提出了“农资商品准入工程”。这是个繁琐的工程,与安吉县农资公司合作的单位必须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商标注册证、产品合格证及产品质量标准、专利证书、有效期内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证明材料,进口农资商品必须提供进口证明材料。“我们以这个‘准入制’为标准,任何人不能以人情为借口降低进货门槛,有效的拦截了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安吉。”周智敏坚决的语气透露出了他对网络门槛要求之严格。
农资连锁网络建设日趋成熟,安吉县农资公司的“311为农服务工程”应运而生。“311”即配送、储备、培训三个中心,一个农资连锁网络,一个农资商品应用技术示范区。网络建设成熟后,县农资公司逐步在全县建立配送中心,并建立了库容面积为10500平方米,储备能力达12000吨的储备中心,担负全县农资商品及抗洪救灾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同时,安吉县农资成立专家顾问团,举办各种农资科技培训班,内容涉及毛竹林除草、冬鞭笋培育、茶叶施肥用药管理、茶叶机械维修等等,受到了种植大户、农户和农资经销商的一致好评。
2006年初,在安吉县农资行业协会上,周智敏提出了建立农资商品应用技术示范区的构思,“跳出农资做农资”的外向型思维进一步拓宽了农资思路,“为农服务”的初衷让一个宏大的梦想靠近现实。
“金牛”奋蹄巧耕耘
为商,周智敏讲究多方受益;为农,他则殚精竭虑。“安吉县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为水稻的生长赋予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时地利下的水稻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钱?”这是困扰周智敏十余年的一个心病,为此,他成为了浙江大学的常客。正在他思考“功能型大米”的时候,一个发展农业的好机遇来了。
“由于安吉县拥有特殊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县委县政府倡导‘生态立县’的战略决策,这一点启发了我的思路,我们为什么不搞‘生态农资’、‘生态农业’?”谈到这里,周智敏有些兴奋,因为跳出农资做农资、从农业上做文章的思路正好与政府的政策不谋而合。政府和专家也对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他们对周智敏的想法都表示积极支持的态度。
在农资市场饱和的状态下,周智敏的新思路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首先还是在农资上做文章。安吉县农资公司率先在全省提出“生态农资”的概念,倡导农民施用有机肥、高效低毒农药,并通过培训中心给经销商和农民提供新型肥料的施用技术辅导。“农资要打绿色牌,农业也是如此。”周智敏还是把思路落在了农产品上。
农资商品示范园区已经为发展生态农产品做好了铺垫,金牛水稻专业合作社顺势而生。金牛水稻专业合作社的主攻方向是,把单一品牌的稻米生产向多功能农产品生产方向发展,努力打造生态县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金牛”抓住时机,奋蹄耕耘,已经为农户带来了收益。今年年初,入社社员125户,带动农户2000余户,注册资金7.78万元,土地面积4530亩,其中合作社示范园区110.1亩,合作社无公害稻米订单农业生产基地4419.9亩。合作社联合浙江大学进行校企对接,把现代农业管理理念、新技术、新品种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合作社。同时,在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上进行封闭运行,并向成员提供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9月12日,无公害稻谷正式开秤收购。周智敏激动地说:“收购会上,良朋镇长隆村陈家村种粮大户刘德胜在收获时笑得合不拢嘴。”刘德胜在选种、育秧、种植、除草、防病、治虫等过程中均由县农资公司专家指导,今年只施了2次肥,病虫害防除次数减少,成本比上年每亩减少近40元,还是那些田,亩产比上年增加150斤左右,每亩田可增收150多元。
周智敏面带微笑地说:“农民收益了,喜悦了,我心里才会踏实。金牛合作社才刚刚起步,还有大文章可做。”周智敏的大文章总是和农民、土地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是他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