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馆故事
帖家茶馆

赵西岳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故乡河南荥阳高阳镇,有一家帖家茶馆。我在镇上读小学,天天从帖家茶馆门口路过,有时也进去喝茶,于是,帖家茶馆的一幕幕情景,便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帖家茶馆的老板是一个随和慈祥的老头儿,他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小白帽,胡子长而细白,飘飘然像个半仙的道士。他的鼻子很高,两眼总是向里眍着,这帖老板是一个地道的穆斯林,所以,他的茶馆除了嵌在正门上方的一块“帖家茶馆”招牌外,门的右边还高挑着一面写有“清真”字样的幌子。

  帖家茶馆坐北向南,是一厅两进的套房。进门的左边,是砌得干干净净的老虎灶,老虎灶上并排放着冒着热气的白铁茶壶。与老虎灶相连着的便是两口大缸,大缸为了倒水起水方便,缸的半截儿埋在地里,缸上有一个漆得锃黄的大木盖,木盖常擦得一尘不染光可鉴人。在离水缸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木架子,架子上放着四只带着盖子的油漆木桶,两副挑水的勾担就挂在架子的两端,这一切都显得洁净有序。

  正厅右侧是一个留着开口的柜台,柜台后面立着一个褪了色的黑茶柜,茶柜上摆着各种茶叶、茶罐和一些精细的茶具,与茶柜相连的台面上,放着一台戥子(用来测量贵重物品或药物的秤),那是专门用来称茶叶的。厅的正面影壁上,敬着一张古人画像,画像是一个扎着方巾、留着短须、手里拿着一缕叶子的古人,后来才知道帖老板敬的是茶圣陆羽,喝茶的人总把那茶圣当作财神爷,弄出不少笑话。画像两边有副对联:瓦缶胜金玉,村茶胜国酒。每当肚里有点墨汁的人到此喝茶,帖老板才会摇头晃脑地讲上一通,显示一下他胸中的那点学问。厅的正中间,摆着两张大八仙桌,桌子上有一个红木托盘,托盘里倒扣着两摞绛紫色的大茶碗,茶碗上都有一个“帖”字标志,桌子四边放四条长凳。在厅里喝茶的人,大都是周围的一些老茶客和过路客人,有钱和有头面的人,则让到里间的茶室用茶。大厅里的茶分单喝和份喝。单喝是论碗的,一分钱一大碗的棍儿茶(即带梗的粗茶)。份喝是每份五分钱,棍儿茶随意喝,另加一个烧饼和一小碟咸萝卜干。喝份茶的人,一是来镇上赶集或办事的人,另外是一些来镇上上学的学生,这一份茶,便可当上一顿早餐了。

  帖老板的父亲,是镇上一位有名的私塾先生,父亲去世后,他凭着父亲给他讲过的一些茶道学问,便开了这帖家茶馆。帖老板知道自古以来,茶是圣洁之物,开茶馆就要干净为上,喝茶的人也不能脏了茶馆里的一物一具。因此,他不仅把茶馆收拾得纤尘不染,喝茶的人也要干净俭点。喝大碗茶的客人,有的心躁事急,就把脚蹬在凳子上喝或赤着膀子喝,对此帖老板是不允许的。有一次来了一个茶客说了脏话,帖老板竟拒之用茶,为此还吃了那个茶客一个拳头。事后,帖老板说:“宁可挨拳头,也不要赖皮头。”进他的茶馆,要先洗手,掐灭烟,酒葫芦你莫掂。他说,只有这样,茶馆才有清真之气,喝茶才有清心之功。为了他茶馆的清真,每逢年节期间,他都不让我们这些娃子进他的茶馆喝茶,他说汉族娃子过节嘴馋荤腥味大,要等嘴巴干净了才让进去喝茶。

  帖家茶馆的用水比较讲究。他不用近在咫尺的井水,而是专门雇人从三里之外的竹川溪里,挑早晨的活水。那时,镇上的居民都共同用一口水井里的水,各家各户用自家的水桶吊下井打水,井水自然就不清洁了。他雇人挑水还有个规定,必须在早晨8点之前,有山洪的日子则停挑,因那时的山溪不洁净。

  帖家茶馆除了正常经营茶水茶点外,还兼卖各种茶叶。当地的有钱人或是在社会上有头脸的人,家里是要常备茶叶的。客来敬茶,不仅是一种礼节,还是一种体面。因此,也常有人到他的茶馆里买茶叶。帖老板的茶叶是由一个茶叶商定期给他送的,所以茶叶也就新鲜无假很有信誉。一般的百姓家,如逢年过节或煮茶蛋、当药引、当偏方需用时,也来他的茶馆里买一点茶叶。不过,这种情况买的茶叶很少,大多只称几两几钱,这时,帖老板就戴上老花镜,用茶镊子把茶叶一点一点地放在戥子的圆盘里,再放上星子,称好包起来递给人家。这种繁琐的小买卖,帖老板也做得从容随和,很得大家的口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