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孙受镇迟家庄村的小黄瓜如今做出了大名堂,“迟家庄”牌小黄瓜不仅占领了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而且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在莱西当地市场反而难得一见。
10月27日,在谈起迟家庄黄瓜的发展时,有近二十年黄瓜种植经验的村民周传达对记者说:“迟家庄村坐落在大沽河冲积平原上,水质好,土地肥沃,是种黄瓜的绝佳之地。迟家庄黄瓜能有今天的好局面,功劳应归于黄瓜协会。”
对于协会的好处,周传达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2001年村庄成立黄瓜协会前,他和妻子两个人种了一亩大棚黄瓜,既要忙管理,又要忙销售。由于没有大的客户,基本上都是以集市贸易方式零售交易,一天到晚累得慌,收入比种庄稼能稍微高一些,但劳心劳力的强度是种庄稼远远无法比的;协会成立后,村庄建起了黄瓜批发市场,同每一名农户签定了协议,协会统一负责销售外,还向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村民只要按照协会的要求搞好黄瓜种植就行了。
在村庄黄瓜协会的努力下,2002年,迟家庄村1400亩黄瓜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年“迟家庄”牌黄瓜商标获国家工商局注册。如今,全村95%以上的农户都成了黄瓜种植专业户,收入也成倍增加。2006年,迟家庄村人均收入达到6700元。
迟家庄村小黄瓜长成大产业,完成了农民由原始的“提篮小卖”到“兵团作战”的过渡,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成功范例。
在莱西,经过多年的探索,主要形成了能人牵头领办、种养大户领办、职能部门兴办、龙头企业牵头创办、村“两委”协调创办等五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基本模式。
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农业行业协会 9个,分会22个;涌现出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协会61个,会员7871人,涉及蔬菜、果品、花生、畜牧等种植、养殖、加工各个领域,直接带动2.36万户农民,会员户均增收8815元,促进了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莱西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省最大的肉蛋奶生产基地和花生出口加工基地,花生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年出口量10万吨以上,超过全国出口量的20%。
“能人协会”帮贫致富
今年45岁的董家山后村村民董德常这些年靠种大棚葡萄家境逐渐殷实起来。谈起种大棚葡萄的经历,老董不停地夸起葡萄协会来,“我是2002年开始种大棚葡萄的。当时,一家4 口,两个孩子读书,仅靠几亩薄田收入维持家庭生活,每年都是入不敷出。是葡萄协会帮我走出了困境,在会长董吉太的帮助下,我搞起了两个葡萄大棚,每年收入 3万左右,不仅解决了孩子读书费用问题,而且每年都有盈余。”
董吉太是当地有名的能人,1993年就开始大棚葡萄种植,摸索出了一套大棚葡萄种植的成功经验。他说,他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把董家山后周边建成胶东乃至山东重要的绿色葡萄种植基地。基于这个梦想,1997年,他同几个有心人联合成立了葡萄协会,大力发展会员,为会员提供苗木和无偿技术指导,凡是困难家庭申请入会的,苗木可以先赊后偿。
经过多年的努力,董家山后葡萄协会的规模不断壮大,如今已成为横跨8个乡镇,拥有130多会员的卓有影响的协会,为种植户带来年总收入过亿元。协会的“莱葡”牌葡萄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葡萄鲜果50%进入青岛、天津等城市的大超市。
“协会扶贫是近年来随着协会发展出现的一种扶贫新形式,是行政扶贫的有益补偿,具有技术和示范优势,更具灵活性和指导性,它使扶贫由行政向社会转变,由间接向直接转变,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前景广阔。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莱西市农业局果蔬站农艺师潘孝玉说。
三管齐下促规范
早在2002 年,为解决农民组织化建设资金链启动和周转困难的问题,市、镇两级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和金融信贷支持的同时,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经营活动,一律按农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取税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样适合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至于有农民说:“协会是不冒烟的龙头企业。”
对农民组织化的运行和经营,莱西市按照“内外有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规范其发展。对内,要求所有农村合作组织,在其章程中必须体现“六方面内容”,即明确宗旨及经营范围,明确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罢免及职责,确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民主听证会的产生和责任、注明资产管理、使用原则及终止后财产处理等项目,从而建立起规范的组织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利益分配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培育一个、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对外,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挥政府部门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使协会成为提升农业品质和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桥头堡。
如今,在莱西,协会正成为发展高效农业、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组织起来的农民阔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