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激情燃烧在大山深处
——中阿公司测土配方施肥西南行
本报记者 师容

  四川地貌,山岭横卧,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一座座山来一道道水”,美景自然天成,绕目难忘。然而正是由于山多水多,农民人均耕地平均一亩左右,且土壤沙化面积较大,种植条件不理想,是需要大面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的观念的地区。深秋初冬时节,全国各地普遍秋收结束,耕地进入休整阶段。这个阶段正是测土的绝好时机,在中国的西南部,撒可富测土配方工作也进入新的紧张阶段。  

  2007年11月10日,记者随同撒可富西南部部长胡顺建来到都江堰虹口乡高原村,绕着盘旋而上的山间公路驶进大山深处,看到的是山一道、水一道,将盘绕在山间的田地块块分离,农民在高低不平的山间小路负重而行。听胡顺建介绍,大山里有些地方,化肥是一袋一袋背到山上,论斤论两的卖掉的,生产条件极其艰苦。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撒可富人背负责任,满怀激情,用一点一滴的行动燃烧起了农民致富的希望。

  虹口乡高原村是一个猕猴桃种植基地,村里农民靠种植猕猴桃致富。当天正值都江堰中农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来村里采取土样。都江堰中农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是撒可富产品在都江堰的代理商,对撒可富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江堰地区的测土工作就是由他们一点一滴地推广开来。

  刚下过雨不久,地表还有几分泥泞,记者跟随着高原村六组王忠玖走进他的田里,“取土点要避开路边、沟边、肥堆等部位,取用20厘米深的土壤……”胡顺建一边采土一边教王忠玖取土的方法,并告诉他由于土地沙化,肥需勤施少施,这样肥料不容易流失。王忠玖在一旁仔细观看,认真听着。

  在整理土样的间隙,都江堰中农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邹龙又开始给农民讲解种田知识。什么样的作物需要什么样的营养,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营养,在什么时期施肥最适宜,施用量多少最恰当,围在周围的农民瞪大眼睛听着。有农民不解地问:“啥子是单质化肥,啥子是复合肥?”邹龙幽默地说:“单质化肥好比尿素、磷肥等,尿素是大米饭,磷肥是泡菜,长期单吃营养不良,复合肥是把饭、菜、肉都集中在一起了,营养全面,啥子都在里面,吃了长壮不长胖!”形象的比喻引得农民哈哈大笑。

  在高原村四组的罗柱林的地里,为了给猕猴桃根部增加营养,罗柱林用玉米秸秆将猕猴桃根部密密掩盖着,邹龙拿过锄头将秸秆刨开,看到腐化的秸秆把猕猴桃的根部腐伤,他皱起了眉头,将罗柱林家人叫到身边,告诉他们猕猴桃根部也需要呼吸,并用锄头在猕猴桃根部沿放射线状刨开四个浅坑,手把手的教他怎样施肥……

  在撒可富人忙碌的身影中,记者发现有位三十多岁的男子一直在与农民交流种猕猴桃的种植经验。经邹龙介绍知道,他叫潘洪,是都江堰果品收购公司的业务经理。潘洪收购的猕猴桃,出口法国,由于海关检验比较严格,国内收购的猕猴桃常常因不合格经常被返回。在收购猕猴桃的过程中,他发现使用撒可富化肥的猕猴桃,不用使用膨大剂,也能达到标准,并且由于不使用膨大剂,还能卖好价钱,于是他便成为了撒可富销售队伍中的一员,义务为农民做起技术指导,每年收购猕猴桃的季节,潘洪都会根据都江堰中农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撒可富用户名单,点对点上门收购。

  都江堰中农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有一套严格的用户档案,凡是使用撒可富产品的,都要进行登记记录,其中包括用户姓名、作物种类、用量、产量、收入等各种资料,这使得撒可富产品的销售有了有力的数据说明,在记录中,有位姓余的老师,去年没有使用撒可富,给猕猴桃果实套袋子两万多个,使用撒可富后,套袋数量增长到六万多的,去年卖了不到一万元,今年卖了三万多元;还有用户,使用撒可富的产品,并严格按照撒可富推荐使用方法,一家的收入比邻里五家的收入还多,诸如此类的数据积累,使得撒可富销售人员的信心倍长,也使得周边农民致富的愿望随之增长……

  农民是最质朴的,收入高了就要坦率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农民的心目中,撒可富人就像不知疲倦的机器,来到田间就不停地与农民交流各种信息,传递各种知识,他们就是农民致富的希望。而邹龙认为,在这片抬头就见山,低头见水,土地稀少的大山深处,农民更需要科学,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让农民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农民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即使对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指导后,农民用肥方式仍然十分落后,不是怕花钱,肥料用少了,就是怕养分不够用,肥料上多了,所以,要像这样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要反复地讲。

  看到邹龙乐此不疲的样子,记者问:“天天反复地讲,你就不厌倦”,邹龙笑呵呵地说:“看到农民有好收成,有成就感啊!”这不由得让记者想起2006年,邹龙曾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做撒可富,比挣钱更大的收获,就是成就感。时隔一年,他仍然这样乐此不疲,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撒可富事业,是一个能够让人充满激情的事业,这是一个能为农民创造了财富的事业,这成就感是在撒可富人一点一滴的辛勤付出中积累和成长起来的。

  抬头望望农民的房屋背后高高的大山,看看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撒可富人,我们看到大山深处升腾起了农民致富的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