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技传播遭遇“肠梗阻”


  “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也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农技站的。”11月初,笔者回老家时碰见小学同学、现在河北省临西县李马店乡农技推广站任职的郭东升,他面对笔者审视的目光说出这样的话。他说,乡一级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等原计划经济时期的几大站基本上都名存实亡了,农技人员有的被抽调到乡里做其他工作,有的停薪留职单干了,还有的吃着工资干自己的事去了。所谓的“线断、人散、网破”,人一散了线自然就断了,网自然就破了。比如原来乡里有块试验田,农技站在那里搞些试验,后来地分给农户了,那试验田自然也就没了,农技站的人也就没地方干活了。“肠梗阻”咋来的?就这么来的,科技再好没有农技站推广了,到了下边没有人管了。郭东升说,今年县里要求推广麦棉套种、棉薯套种,结果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肠梗阻”了,中间环节堵住了!他带笔者走进农田,正在摘拾棉花的郭大婶说:“现在农民种地技术没人管,全靠自己学,高科技的学不了,就捡大路货种,俺这棉花还是鲁棉12号呢。俺听说当前最好的棉花是中棉所41,可咱不敢种呀,那技术掌握不了。就现在种的棉花品种咱都弄不好,比如说发芽吧,人家先进的都是用催芽室什么的,咱只有把种子装在布袋里,湿了水,捆在腰里靠人身温度暖,跟孵小鸡似的,一天到晚捆在腰里,等把芽暖出来了,人的腰也被捂烂了,就这出芽率才达到80%,人家先进的都能出到95%。”郭大婶盼着政府的科技服务能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她纳闷电视上上级老在喊科技兴农,咋到下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呢?

  滨州某县外地移民租了几十亩地种棉花,结果出苗时却发现出苗率极低,平展展的棉田里看不到几棵苗。于是,他们找到种子销售商,交涉无果,便找到了笔者。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种子经技术检测没问题,原因是播种时间过早,播种深度过深,而且事先没有进行催芽,这一系列问题造成出苗率低。投诉的人对此除了后悔自己不懂技术外,还埋怨政府对他们没进行科技服务,他说他们不只一次找到县农业局、科委等部门,都没得到满意的答复。种子销售商说,种子再好没有技术也不行。

  农技推广难,难在哪里?难在没钱,政府财政紧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钱搞科技推广,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里更没钱了。难在没人,难在“线断、人散、网破”,地都分到农户了,各自为战了,原来为集体服务的农技站还有啥存在条件?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原来几乎每个县都有的原种场大都分田到户或改制私有了,原来有的村里的农科队大都解散了。鲁西某县曾有一个享誉全国的村级农科队,1958年成立,几十年都是国家、省棉花研究单位的育繁基地。老支书退休后不久,这个农科队因经营不善,大不如以前,由于机制所限科技推广能力几乎只限于本村。另有邻县的一个农科队早已地分人散彻底失去了科技推广的功能。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几十年的难题,改革开放30年尚未破题。”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我向总理说实话》的作者李昌平在与笔者交流认识时,列举了大量科技推广“肠梗阻”现象后认为:出现“肠梗阻”问题的症结有三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科技推广体系已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单靠行政推行的办法已不怎么奏效,政府职能尚未转变到位;产学研的结合存有断层,科技推广尚未形成市场主体,研发的不搞经营,经营的纯管销售,产学研各自为政;作为受体的农民在分散种植的同时,技术水平差,抗风险能力差,投入能力差,科技素质差。(徐少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