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7年1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农民做点事情,心里顺畅”
——记心系合作事业的退休老人徐仁发
本报记者 员军虎

徐仁发到基层合作社指导工作

  “北京密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先行一步、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不能不提起一个特殊人物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他就是北京市人大农委前主任徐仁发,密云合作事业的启蒙者和核心推广者。”——这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苑鹏在调研报告《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一石击“四”鸟》一文中对徐仁发的描述。启蒙者、核心推广者——两个颇具分量的词语不由得引起本报记者的关注和好奇。11月10日,本报记者赶赴密云县,对这位与合作经济颇具渊源的70岁的退休老人进行了采访。

  一位醉心于推广合作经济发展的思考者

  “我初次接触合作经济理念,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事情,不由得引起徐仁发老人浓浓的谈兴,他给我们讲述了他和农村合作经济的渊源。“我做了一辈子农业工作,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但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作为一个弱势产业、农民也一直是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我一直在思考,农民、农业如何摆脱这种地位,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大约80年代末,无意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介绍合作经济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从此开始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的关注、思考和接触。”

  在90年代,解决温饱之后的广大农民,却又遭遇致富难的问题。农民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农村技术推广难、农产品进入市场难,导致农民致富难。“这是一种典型的由机制引发的现象。”当时还在北京市人大农委工作的徐仁发判断,由机制引发的问题只能从机制改变上解决。于是,他先后到欧洲的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农村经济发展迅猛的山东莱阳等地考察。考察中他发现,这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当时,中央提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徐仁发说,“这一阶段,各地出现了公司+农户、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形式,在北京,协会形式的合作组织比较多,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多。我主张建立真正的、规范的、能让农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于是,1992年,他牵头在北京顺义的大孙各庄组建新特新葡萄产销合作社,以镇政府为依托,在镇域范围内跨村吸收社员,一共吸收社员360户,红提葡萄种植面积7000余亩。合作社实行社员按户缴纳股金,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病虫害防治和产品销售,除去必要开支,提取一定积累后的获利按交易量返还给社员。运行第二年,社员的葡萄销售价格不但稍高于市场平均价格,而且年底每斤葡萄向社员返利0.7元,运行三年,合作社取得了良好成效。“这是北京市第一个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北京市各乡镇都来参观,外省市纷纷来这里参观,”徐仁发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这种真正的、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北京市乃至全国推行起来?”

  一位致力于推进合作经济发展的实践者      

  一边繁忙地工作,一边不倦地思索,一边孜孜地宣传合作经济,徐仁发愈发觉得组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条大路。2003年,徐仁发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农委主任的岗位上退休,还没有开始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就被力图发展合作经济的密云县政府聘请为发展合作经济顾问。徐仁发开始了他的推行农民合作经济之路。

  “这应该是我真正具体实践农村合作经济的一个阶段。”徐仁发说,“由于此前一个阶段对农村合作经济思考和探索,加上密云县政府一班人的高度重视,密云的农民合作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4年7月密云成立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番字牌柴鸡蛋合作社开始,当年就组建了11个试点合作社,到2007年10月底,全县已经建成274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4350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40%,占一产农户(除非务农农户)的60%;行业涉及养殖、种植、民俗旅游、农机、水利等行业,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迅猛。

  “总体而言,经过几年发展和实践,密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效益。”徐仁发娓娓道来,“一是入社农民实现了收入增长。密云是板栗生产大县,但密云产板栗每市斤售价较邻近的区县低5角,成立板栗合作社以后,合作社直接与厂家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减少了销售环节板栗售价反过来较邻近区县高出5角钱,合作社每年销售板栗3500吨,一低一高,农民增收20%,增收700万元;二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显提高。以前没有合作社时,全县的牛奶只有一家工厂收购,经常发生压级、压价、限收甚至拒收的情况,养殖户生产的牛奶出售不了,只好把鲜奶用来洗澡或者喂猪,甚至白白倒掉!合作社成立以后,建立了收奶站、储奶站,购买了冷藏运输车,有了设备,加上奶质好,合作社联系了北京、廊坊、天津的光明、伊利等4家牛奶收购企业,牛奶供不应求,现在已经成为‘奥运奶’生产基地;第三个效益是农业产业化取得很大进展,不但产品卖出去了,农业产业化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合作社是一个载体,依托这个载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产业化经营。密云县凯诚柴鸡蛋合作社,拥有一个万只种鸡场、20万只孵化场、10万只育雏场、年产量1000吨的饲料厂的完整产业链,合作社实现从种鸡——孵化——60日鸡龄饲养成鸡(+饲料供应)——售蛋——返利的完整流程;第四个效益是农民的观念发生很深刻、很显著变化,从过去不相信、不愿意合作到现在争先恐后加入、组建合作社,合作意识显著提高。”

  一位潜心于推行合作经济发展的老者

  密云近300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徐仁发为“徐老”,这位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曾经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起草和讨论,退休后又为密云合作社发展倾注心血,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2003年,退休后的徐老来到密云后,一头扎进推广发展密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事业中,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培训教育、业务指导,只要是牵扯到发展合作社的事情,都有他的声音,都有他的身影,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退休这几年,每周三、四这两天时间是他固定在密云合作社工作的时间,而周二,他还要到顺义区指导合作社的事情。2006年,他被聘为北京市合作经济专家指导组成员以后,徐老更忙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在密云,无论哪个合作社,有事没事都喜欢找‘徐老’,和他聊聊合作社的事情,听他讲讲对合作社的看法。”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定顺说。

  “我只是做了这么几件事:一是宣传合作理念,提高干部群众对合作事业的认识;二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三是帮助县里抓了一批典型;第四就是带出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合作社人才。”徐老淡淡说,“做了一辈子农村工作,退下来,为农民做点事儿,心里顺畅。”

  徐老言语里的“这点事情”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草案出台之前,全国人大法工委、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察小组,在密云进行了为期5天的合作社调研;2006年11月,北京市在密云县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场会;2006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也到密云进行为期一周的农民合作社调研;2007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印发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密云经验。

  “我这点老底也快‘卖光了’”,徐老指着身边几位年轻的合作社社长笑道,“今后合作社的发展,还要靠他们这些年轻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