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找到破坏棉铃虫解毒机制的新方法。棉铃虫似乎天生是棉花的克星,在众多昆虫中,唯独它不怕棉花体内所带的毒素棉酚,因为它能自产“解药”。上海科学家利用这一发现,寻找到了一种新技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消除棉铃虫对棉酚的解毒作用。这是怎么回事儿?原来,棉铃虫体内有一些神奇的“解药基因”,能抵消棉酚的毒性,使别的虫子望而生畏的棉叶、棉桃,成为棉铃虫的美味佳肴。科研人员找到这个编号为棉铃虫P450的基因后,就把一种可以抑制P450基因的双链RNA转进植物中,当棉铃虫把含有这种双链RNA的植物叶子吃下肚后,RNA就会深入细胞,让P450基因生产不出“解药”。这釜底抽薪的一招,立刻将棉花变成了棉铃虫的“毒药”。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始将这种RNA基因转入棉花中,希望在未来几年中培育出让棉铃虫害怕的棉花新品种来。
◇ 潜江棉花企业助农增收显成效。今年7月初,湖北潜江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发出《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倡议书》,受到私营业主积极响应。恒发棉业公司与老新镇田李村签订协议,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04元到0.1元的价格收购棉农棉花,农户可增收10万余元。金城棉业公司与渔洋镇金城等村签订协议,计划投资100万元扶持村庄规划改造,用4年时间把金城村建设成为道路硬化、饮水净化、住房楼房化、信息数字化、田园现代化、环境优美化的“六化”新村,同时,公司与村民签订经营协议600份,两次返利给棉农,为村民增收200万元。
◇ 山东客商在巴林左旗试种棉花取得成功。山东德州人宋凤岐今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胜利村大田里试种了2亩地棉花,取得成功。试种的2亩棉花田,收获籽棉1000多斤,平均亩产500多斤,每亩纯收入近3000元。
◇ 江苏灌云开展棉花计量专项检查。为维护销售粮棉农民的合法权益,江苏省灌云质监局深入开展粮棉市场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检测工作。据了解,该局共检查粮食、棉花购销站点69家,检测计量器具106台件,其中用于棉花经营的计量器具20台件,受检率达98.9%,合格率为100%。
◇ 山西运城棉花采摘结束,因自然灾害棉农收益未达预期。目前,当地籽棉全部离田已有两周左右时间,当地棉农无存籽棉习惯,出售量在80%—90%左右。今年由于籽棉单价提高,棉农收入期望值较高,但结果却差强人意。据悉,今年籽棉价格虽然不低,四级花能卖到2.80元/斤左右,三级花在3.15—3.25元/斤左右,根据以往籽棉正常亩产值500斤/亩,收入应该不错。但由于在棉籽采摘前及国庆节后采摘高峰期,天气多阴雨,造成籽棉产量下降,部分棉农亩产400—450斤/亩,并没有达到预想结果,眼下棉农一算账,虽然价格高于往年,但相比其它农产品收益,收入并不细粮,这让大家感到很失望。
◇ 美国棉花补贴争端败诉,农民改种小麦。日前,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裁定美国并未取消对棉花种植者的违法补贴,巴西将有权对美国采取每年高达40亿美元的贸易制裁措施。由于担心这一裁定会引起国内棉花种植业停滞,失业人数增加,美国部分棉农已经改种小麦等粮食作物。今年美国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减少了约28%,是18年来的最低水平。(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