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老基层供销社的强基之路

本报讯驻重庆记者 杨耀文

  重庆市巴南区木洞供销社近日因为成绩显著,原供销社主任周兴伦今年被破格任用为区供销社副主任。一位老领导评价说:“这完全是由他们有个思想过硬,开拓创新的班子决定的。”

  木洞供销社与全国大多数基层供销社一样经历了发展、兴盛、改制、重组的过程。

  2000年,他们按照市里“脱胎换骨”的改革精神,因地制宜地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当时的主任周兴伦任总经理、书记。新班子上任后,保留了原来的退休职工并重新调整了职工岗位,制定了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将原有的经营范围保留在90%以上,另一方面,把两社两化的发展、助农增收作为供销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食盐、烟花爆竹、医药等组织供应方面,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从改制以来,该社的传统业务经营额年收入都在1500万元以上,单位积累一年比一年高。在满足了在职职工正常收入的同时,也保证了135个退休职工和16个遗属的工资待遇。

  巴南区供销社一位领导介绍说:木洞供销社从改制后到现在有这样好的效果,关键是班子过硬,开拓创新,这才是一个老基层供销社的强基之本。 

  改制之初,该社有28个股东,仅有40余万资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不仅要负担离退休人员,还要考虑企业在国家新政策下的新思路,更要研究和引导职工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思维、理念,这些问题在周兴伦的带领下一一得到解决和发展。

  由于木洞镇地处长江边,在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中,木洞供销社有200多人和1万多平方米的房产需要搬迁。班子成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好了该做的工作,实现了不闹事、不上访、安稳搬迁的目标。

  他们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与外地企业联手,抓好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在去年的化肥销售旺季,有些企业乘机涨价,他们主动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硬是每吨让利50-80元,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受到农民的好评。同时,还投资近30万元,改进了原有蚕茧烘干设备,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促进了行业标准的改变。

  在关键的时候,顾全大局。不管是旱灾、洪灾,还是火灾,只要政府有安排,灾情有需要,他们都在镰刀、草帽、食品、电筒等物质方面提供及时的保障。近年来,木洞供销社共为新农村建设和救灾方面就无偿贡献了近200万元,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评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