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张永利:我注定要与农业结缘

本报记者 王琥

  北京平谷区的张永利有很多头衔,如北京市出口蔬菜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青年创业者协会副理事长、平谷区政协委员、平谷区青联委员;他还有很多称号,像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平谷区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

  他对外介绍自己时,只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北京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另一个身份是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

  张永利说:“我长在农村,读书时学的农学,现在又搞农业,我注定要与农业结缘!”

  公司是合作社的“客户”

  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成立之前,张永利的公司在北京平谷已经拥有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1500亩,此外在广东、河北等地还建有蔬菜及食用菌基地。公司产品除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外,还向香港、东南亚、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公司年出口蔬菜7000吨,占北京市出口蔬菜总量的85%以上。

  公司已经发展很好了,为什么要搞合作社呢?张永利介绍说,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的前身是协会,该协会在2001年和2002年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发展顺利,协会有了一定基础,后来平谷区有关领导就希望张永利做个带头人,成立合作社,带领当地农户一起致富。

  于是,合作社在2005年6月正式成立。为了把合作社办好,从2005年起,在北京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张永利还多次去欧盟、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学习国际合作社管理经验,也曾经到国内最早出台合作社地方法规的浙江省去取经。

  张永利说,做合作社的带头人,还真不是个轻松的事,必须要有甘愿牺牲的精神。张永利虽然家在北京市区,但为了合作社他就住在蔬菜基地,十天左右才回趟家,和家人聚少离多;合作社资金周转不过来时,张永利就自己掏腰包先垫上;张永利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经验丰富,经常为社员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和市场行情咨询;搞合作社,农民不理解的东西多,张永利就花费很多精力帮农民理解。

  搞合作社,付出多,回报少,那到底图什么呢?面对记者的问题,张永利直言不讳地说:“我图的东西多了!第一,就是图个好名声,名声就是信誉。不管多大岁数的人见到你,都尊敬你、信服你,为什么?因为你有信誉、有影响力;第二,合作社真正发展起来后,对我的企业是有利的。因为我的公司是个蔬菜加工企业,需要蔬菜原料。合作社发展起来后,生产搞好了,就会为公司提供合格的蔬菜原料,成为公司的原料基地。因此,到最后公司只是合作社的一个‘客户’。”

  办规范的合作社

  今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后,张永利专门买来书自己研究学习,然后亲自组织社员们一起学习。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得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搞合作社,目的是什么。对于法律法规的学习,社员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把法规改成我们平谷土话给大家讲,举例子解释。”张永利说,为了让社员们真正理解合作社法,他花了不少心思。

  张永利说,现在搞合作社必须要懂得法律法规。他不仅研究合作社法,还学习《物权法》、《新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每天不忙的话,他都会看上一会有关法律的书。

  张永利对自己负责的合作社信心十足。他说,合作社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其规范性。一方面是实现合作社资产产权清晰。合作社法颁布以来,他们通过重新制定章程、确定社员、募集股金、设立组织机构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规范建设。使得合作社与北京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服务公司在经营上独立,并且相互独立办公、单独建账;另一方面是实现社员股权结构清晰。合作社为每位社员单独设立账户,记载出资额、公积金,并对政府扶持资金量化到户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员,合作社设有一个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社员提供免费的上门技术服务。从今年春天开始,张永利还指导出了一本《合作社通讯》的小册子,向社员们宣传合作社法规、理事会决议、市场信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在刚结束的合作社第四次理事会上,合作社决定成立产销部,与市场紧密联系来指导生产。

  要让合作社社员得利

  发展到现在,华利丰出口蔬菜合作社现有入社股东社员110户,股金50万元,协议社员1200余户,共带动农户3000余户,直接影响种植面积5000余亩,间接影响5万余亩。截止到2006年10月,合作社在平谷区发展出口蔬菜协议种植农户200余户,蔬菜种植面积5000余亩,实现每亩增收2000余元。合作社拥有北京市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700余亩,并取得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安全食品认证,种植蔬菜品种从单纯的甜豆、荷兰豆发展到目前主要针对出口的叶菜类、荷豆类、茄果类、花菜类、食用菌等30余个品种。

  合作社带动农户数逐年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辐射半径不断扩大。合作社社员不仅分布平谷全区16个乡(镇)中的14个乡(镇),而且目前正在跨区、跨省发展壮大,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已经从北京平谷区发展到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广东等地。

  合作社还积极为社员做好化肥、农药、种子、信息、购销等服务工作,2005年帮助社员购销农产品5000多吨,农用物资5000多吨,直接减少了社员生产成本。

  在组织社员生产的同时,合作社重视和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平谷区蔬菜展示中心。该中心不仅成为平谷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又成为北京市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承接平谷区各种新品种、农药、化肥等农资的试验与展示推广工作。

  今年春天张永利遇到一个种西兰花的社员,他问对方西兰花卖得怎么样。社员说,今年挣得不多,一亩收入2200元左右,去年还卖到2700元呢。张永利说,入社前农户种西兰花每亩地收入也就1000多元,现在大家心气都高了,期望值也大了。大家加入合作社,就得让社员得利,觉得加入比不加入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