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进退维谷的中国复合(混)肥行业

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 窦京平

  经过近十年的超速发展,产能低利用率的状态昭示行业的过剩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对于完全依赖上游资源和其他肥料产品生存的复合肥企业来说,当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成本时代,复合肥行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2007年行业效益的大幅下降已经不可避免,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转折,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改变将最终促使行业整合的大幕徐徐拉开。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正确识别自身的竞争地位、正确地评价行业的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中国化肥行业的基本认识

  中国化肥行业长期依赖政策扶持,整体竞争力不强;原料条件差,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产业集中度偏低,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布局尚需完善,产品性能有待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化肥企业尚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十年的迅猛发展,国产复合肥成长迅速,目前已成为市场主导。复合肥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但盲目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然在进行之中。资源瓶颈极大加剧了复混肥的成本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复混肥产业的竞争力。复混肥成本构成中直接原材料成本比例非常高,在一没磷资源,二没氮资源、三缺钾资源的情况之下,其盈利能力受到空前的挤压。目前复混肥企业的经营异常艰难,这很可能使其在未来的整合中将处于不利的境地。

  特别是目前产业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市场秩序亟待完善; 缺乏配套的农化服务体系,难以支撑平衡施肥的有效推广,也制约了复合肥市场的有效开发。

  但是,复合肥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化肥生产从单一肥料过渡到以复合肥料为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化肥工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未来我国应当把调整化肥结构,提高复混肥料在化肥中的比例,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因此复合肥行业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十年间中国复合(混)肥变化

  近十年复合肥整个产业规模有了质的飞跃,三元复合肥全国总产量从十年前的637万吨(实物量)到2006年的2237万吨,DAP的产量只有区区78万吨,到总产量达到1293万吨的高水平。我国的总生产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消费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复合肥的总施用量只占2.2%,到90年代中后期的19%,又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复合肥在化肥总施用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27%,接近了30%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复合化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未来复合肥发展的潜力所在。在进口方面,由进口产品一统天下转变为国产肥料占据绝对市场主导,实现了以产顶进。也就是说,复合肥已经从稀缺的、较高附加值产品转化为大众化的一般价值产品。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业内一些主流生产企业的示范带动之下,复合肥生产实现了由过去的单一通用型品种向作物和土壤专用配方肥的转变,这极大的促进了复合肥的市场开发以及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

  资源型产品的价值回归浪潮使复合肥产品进入空前的高成本时代,复合肥在生产技术领域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未来发展应当关注的问题

  首先应当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和想法。在化肥产品结构调整之中应避免一种误导倾向,就是不考虑我国资源条件和经济水平,把“高浓度”当作是化肥发展的唯一方向。在今后很長一段时间内,低浓度肥料将会与高浓度肥料长期共存,两者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要由市场来决定,因此不应当在政策中明确提出“限制低浓度复合肥料发展” 。

  未来的行业管理及产业规划应将“加强对化肥产业链的集中统一管理”作为重要目标。从宏观管理角度来讲,要把化肥生产、流通、施用分属工业、商业、农业三个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进行规划管理,以谋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企业角度考虑,未来复合肥行业必将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产重组,建立起新的合作关系。

  未来那些具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网络优势)的企业将在产业整合中占据有利地位。央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有良好的意愿。央企容易规避资产重组过程的政策或制度障碍,应当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央企的整合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容易实现产业链式的整合。

  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行业摆脱目前困境的可行选择之一,也是未来产业整合的目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市场竞争的模式也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供应链中的企业就必须进行合作,这已成为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共识;只是目前限于种种因素的束缚,企业还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去进行相关的实践。未来的行业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由追求增长到追求发展的转变,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这将十分有利于行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继续强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加强对资源类产品的出口管制。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将氮肥、磷肥、磷矿石都列为限制出口的产品。是否要在“淡季取消出口的限制”,值得慎重考虑,因为每年化肥的淡季时间比旺季长得多,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条政策的漏洞,在淡季中突击出口,最终局面必然失控。只有断了这条出口的后路,才能有效抑制各地肥料项目的建设热度,使市场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