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供销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前进动力。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搞好为农服务,将供销社所属棉花企业建设成为棉农合作的带动力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发挥供销社棉花企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特殊能力,将是决定供销社棉花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供销社棉花企业要发展, 市场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国内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空间,棉花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国家最近一段时期相继出台的一系列调控进口棉花价格的政策措施也使国内和国际棉花价格差大为缩小,国内棉花价格竞争力较为明显。面对机遇,供销社的棉花企业应该怎么办?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应该说,供销社棉花企业可以从中解读出自己的行动指南。
以工促农是十七大报告强调的一项重点内容。供销社棉花企业离农民最近,担负着以工促农的重大社会责任。不容否认,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和棉花收购加工市场无序,加之自身经营不善,一些供销社棉花企业倒下了。也有不少棉花企业弥漫着一种悲观消极情绪,为“三农”服务也不怎么提了。但是,仅仅满足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家赚钱的棉花企业,不会得到棉农的拥戴,更不会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中外企业发展史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不会走得太远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强调的企业只是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论述,是经不住历史论证的一个僵死的教条。“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在当前新形势下,供销社棉花企业服务“三农”的旗帜不能丢,在这个问题上,供销社棉花企业绝不能人云亦云。服务“三农”是供销社棉花企业的历史使命和生存根本。供销社的棉花企业要想“突围”,摆脱经营困境,就必须突出从种植源头到收购加工的“一条龙”服务优势,发挥自身反哺“三农”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服务“三农”,供销社的棉花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各级棉花协会组织应该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大力发展各棉花专业协会。要以发展棉花行业协会、棉花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夯实棉花产业基础。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对于逐步打破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棉花加工企业规模过小的小农经济模式,促进棉农致富有着关键意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供销社棉花企业责无旁贷。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供销社的大型企业应该继续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棉花产业整体水平。当前,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立足现有棉花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组改制步伐,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供销社的棉花企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目前,一些民营棉花企业,已经为供销社棉花企业做出了创新发展的榜样。棉花产业创新的核心既包括技术革新,也包括产业链的延伸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供销社棉花企业要利用纺织品出口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提升棉花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传统粗放加工向中、深度加工升级,提高棉花产业的加工增值水平。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棉花企业基础,积极开拓棉花深加工项目,改变棉花加工企业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况,实现棉花产业的最大收益。供销社一些大型棉花公司尽管在前几年的经营中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很多公司伤筋未动骨,优势还在,底蕴还在,品牌形象还在,人才还在。只要注意培育企业品牌,坚持改革创新,在经营上大胆走出国门,和外商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过几年的发展,供销社在原有大公司基础上建成几家棉花跨国公司是非常有希望的。
连日来,全国各地供销社干部职工在学习十七大报告后纷纷表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重点要抓好与发挥供销社优势,履行为农服务职能相结合,努力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应该说,供销社棉花企业在十七大之后真正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