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宣化县元子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面临着缺少必要的自然资源,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等问题。元子河人通过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通过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
元子河地处冀北山区,2005年全村共有人口208人,138个劳动力,80%的青壮年村民都在外务工。全村共有耕地1530亩,85%为坡耕地和旱地,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主要作物为马铃薯及杂粮。
随着外出务工的村民增多,村里土地大量闲置,同时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显出竞争力不足。2004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680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
“穷则思变”,元子河人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又发挥农业合作的传统,大胆成立了股份制农业合作社。2005年3月,元子河村农业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按每人一股,每股100元现金,每股每年最低保障红利100元,当时共有187人自愿参股入社。
合作社成立之后,资源有了保障,发展有了基础。当年该社以75元/亩的价格反租承包地200亩种植玉米,为奶牛养殖提供饲草。2005年底,全社每位股民都分到了100元现金的红利和价值100元的猪肉、米面、食用油、调料、水果等过年物品。
受此鼓舞,2006年初,元子河村的村民全部成为自愿参股入社的社员,合作社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反租承包土地达500亩种植饲草和玉米。这为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前提,进而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同时,针对合作社劳动力体质较弱的特点,合作社兴建了食用菌栽培大棚,组织社员进行口蘑生产。这样,社员不仅可以分到红利,而且可以领到工资,收入大大提高。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183元,而合作社也有了15万元的收入。
目前,元子河村已经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宽裕,街道、村民住房被整饬一新,村里还增添了教育、文体设施,并设立了村教育和医疗基金,以解决村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元子河村通过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真正地实现了夯实基础,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