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7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支部来带头 协会有干头 会员尝甜头

郭旭升

  内蒙古阿荣旗音河乡富吉村是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由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和汉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村,种植业以南瓜、玉米为主。由于人均土地较少, 缺乏其它的致富门路, 农民奔小康的步伐较慢,到1999年全村人均收入仅790元。

  进入21世纪,在旗委、旗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号召下,尝试引导农民养奶牛。到2003年全村的奶牛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分散的奶牛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办不好的事情。诸如厂家或收奶员严重拖欠奶资、奶牛种源不好选择、疫病的防治不到位、饲养技术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都成为村“两委”急于帮助解决的难题。

  2004年9月旗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全旗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中开展“支部加协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旗供销联社是组建农村专业协会的主要业务指导部门。村党支部抓住时机着手奶牛协会的组建,决心把奶牛业培育成全村致富的主导产业。就这样,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富吉奶牛协会于2004年11月成立了。

  协会成立之初面临最大的疑难问题就是厂家和收奶员拖欠奶资现象严重,最高达上万元,奶牛户与收奶员之间的矛盾经常发生,奶牛户多次催讨奶资都被收奶员以厂家没结账为由拒绝支付。而另一方面,奶牛户又不得不将牛奶卖给他,怕没了渠道来源的奶资更是要不回来,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许多奶牛户甚至想把奶牛卖掉。

  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多方面协商奶资事宜,以协会的名义清收结算奶资,采取各种办法先后三批次为会员和奶牛户协调收回奶资21万元。剩下老大难的收奶员欠奶资问题,由村支部书记兼协会会长谢玉军无偿代理,并垫付起诉费,采取走司法程序解决。在申请诉前财产保全需抵押时,乡党委书记李延双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家的楼房产权证做抵押。通过协会的出面,经乡党委和村党支部多渠道的不懈努力,先后共清收奶资94万元。协会有力地维护了会员和奶牛户的合法权益,会员对协会更加信任。

  村党支部在旗供销社的指导和协助下,通过村里的有线闭路电视,每周向全村发布一期养牛方面的信息,宣传饲养技术,按季节传授疾病防治和防疫知识。协会的常务理事于贵阳就是协会的兽医,除大病外都能确保不出村。去年和今年两次聘请哈尔滨宏锋集团的奶牛饲养专家到各组巡回现场讲授奶牛饲养技术,很受会员和村民们的欢迎。

  “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不仅使奶牛协会越办越红火,更使富吉村达到了办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长发组过去是典型的贫困村屯,全组绝大多数是茅草土坯房。通过养奶牛,尤其是在得到协会扶持后,这个小屯在三、五年的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户都翻建了崭新的砖瓦房。郭殿忠、孟祥臣原来是出名的困难户,养奶牛加入协会后很快富裕起来,如今已是年收入几万元的经济大户。在500余户会员中,常年有320多户的650头至1500头奶牛产奶,月平均销奶结算款都在30万元以上,多时达40万元。可以自豪地说,奶牛业已成为富吉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协会的事业兴旺起来了,农民的致富劲头更足了。

  几年来,通过“支部加协会”这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协会实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会员从成立之初的35户逐步发展到500多户,会员奶牛从300余头发展到3000余头,奶牛业从本村的零星副业发展成为全村乃至全乡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会员奶牛户相继脱贫致富,从而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