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五点,金敬生就起床了。这时城市还在安睡,他的思维却正活跃。独自出门散步一个小时,已是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天冷了多加件衣服,下雨了撑伞出门。他始终相信“早上清醒,一天不乱”。昨天工作的得失,今天该做的事情,眼前的、长远的谋划,都是他一个小时里、一路上思考的问题。
就任十堰市供销社主任七年,他起码花了2700多个小时思考供销社的事情。他奉行“想事、干事、干好事,一年干成几件事。”可以说,这么多个清晨,以及他奉行的“工作哲学”,孕育了几年来十堰市供销社的巨变。
一
清晨散步回来,金敬生必定要花半个小时把思路理出来,记在本子上。边想边记,边写边改。要总结一年来、几年来十堰市供销社的工作,可以去翻翻他的这些本子。一天天的工作明细、一条条的工作思路、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难题,都在这里了。
跟金敬生一样,十堰市社机关的工作人员都要提前十分钟上班。整理整理内务,梳理梳理思路。市社机关的工作作风经常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比如开会,与会人员衣着整齐,提前到场,开会期间听不到手机铃声,讲工作、抓落实,每个人毫不含糊。
市社工作遵循“三清三高一讲评”:机关工作每月清、科室工作每周清、个人工作当日清,工作讲究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每周、每月初大家都要聚在一起讲评一次。
这大概跟金敬生有关系。他思路清楚,必然要求大家做事情有步骤、有部署;他是个急性子,看不惯拖拖拉拉,有什么问题立说、立行,抓紧解决。有这样的领导,大家工作效率自然越来越高。
金敬生坐不住,他觉得供销社的工作要动脑筋去想,但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干出来的。每个礼拜他都要到处调研督促、现场办公。
七年前刚到供销社,他就花一个月时间调研,跑了30多家企业、6个区县的20多个基层社,开座谈会、找原因、查症结。
一般人看来,新领导到任,总要下去调研,何况供销社是这么个乱摊子——市社办公楼脏、乱、差,机关已三个月发不出工资,账上欠款184万元,惟一一辆公务车差点被法院强制执行,不时有职工来堵住领导上访。
调研完了,该坐在办公室“运筹帷幄”了吧?可他不,像上紧了发条,前进的步伐停不下来。
二
几年前一个夏天,当上十堰市供销社主任没多久的金敬生回老家探亲,亲朋特地跑了十几里山路,买来最好的沱牌酒。没想到“好酒”竟是凉水!在场的人都傻眼了。
金敬生心头一震。这时供销社改制正想方设法推进,他腾出手来对各县、市农民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受访农民有45.9%曾遭到假冒伪劣商品之害。农业生产资料、食品、药品等领域,遭遇假货概率都超过30%。
在郧西县,有农民感慨:农村想买点放心货真难啊!
把超市办到农村去!金敬生打定主意。供销社在城里建超市,搞现代流通的大好时机已经错过,农村这个市场不能再错过了。农村消费难,也急盼有人来解决,这事就得供销社来做。
“农村里能办得起超市?”许多人心里打鼓。
金敬生信心十足。一手同“新合作”公司合作,一手引进民营企业,十堰新合作鑫城超市在不少人怀疑的眼光中成立起来。农村超市不贪多求大,三五十平方米,二三十平方米都可以建,只要符合当地的需求。
为了办好超市,金敬生一趟一趟地往乡下跑,仅西沟乡一家村级超市,自己前后就跑了13趟。
有一次,金敬生到距湖北竹山县城200里的官渡镇调研,镇上一位50多岁的老职工见着他,要给他磕头、放鞭炮。老职工说:“感谢金主任带着我们开超市,以前我一个人得养活全家六口人,现在儿女们都有事做、有钱赚了!”
三
有同行好奇地问金敬生,你们是怎样干成了这么多事?
金敬生答,检验我们干成事的标准是“三看”:看工作在供销社行业和全市经济发展中有没有位置;看事业有没有创新发展;看职工生活有没有新变化。
金敬生觉得,要干成事首先头脑一定要清醒,什么叫想事?就是经过思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每天、每月、每年做什么,怎么做。
还要扎实肯干。他出身农家,知道不撒种子、不仔细照看是种不好庄稼的。他坚持“只为成事找方法,不为难事找理由”。为了争取发展农资放心店项目,他经过一年努力,先后跑武汉、北京13次,硬是把看似无望的事情给“攻”了下来。
“不想干事或不会干事,不能干事,就不叫干部。”他说。在十堰市社,有分管的工作,没有不管的工作。
他总想着,一个人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在别人的哭声中去,在这两声哭之间该留下什么?
他有答案,但他不说。他想、他做,相信他也能做成。
金敬生的“工作档案”
金敬生的“成绩单”
7年多来,金敬生和他的团队干成了137件新事、难事和实事:2000年15件,2001年16件,2002年16件,2003年20件,2004年23件,2005年21件,2006年26件。
金敬生的工作“清单”
成立了十堰市新合作鑫城超市有限公司,员工由2004年400人,增加到1400人;销售额从4000多万元,增加到2亿多元;
1000个农资放心店项目被批准纳入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去年全市发展农资放心店660个;
新建新合作十堰特产广场;
新发展武当山珍公司,有8个品种被评定为有机食品,在武汉、北京、南京等地设立销售网点;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8个,农产品经纪人525个,废旧物资回收网点329个,建立新合作和兴合农资配送中心12个;
为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6000多个就业岗位;
金敬生的工作“账单”
截止到2006年底,四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2006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5.3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1倍还多;
2006年实现利润134万元,1999年十堰供销社亏损2963万元。2000年以来连续7年盈利;
2006年,在供销社历史上第一次涌现了两个销售过亿元的企业,1999年十堰供销社全系统负债高达11.4亿元;
现有经营网点4202个,比1999年的2024个翻了一番;
思路和目标:全力实施“四千工程”。(1000个农村超市,1000个农资放心店,1000个农产品经纪人,1000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