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农信社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优势,通过开展文明信用农户创评、创新信贷方式、强化业务管理等措施,在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精心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品牌,实现了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双丰收。自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以来,累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4.8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9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7.91%。
开展信用创评 促进乡风文明
创新创评机制,增强文明信用农户荣誉感。将全省开展的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与全县开展的第二届“开明诚信上高人”、“优秀上高人”、“十佳上高人”评选活动以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在全县农村开展“争做文明信用农户,争做优秀上高人”活动。创评活动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媒介,召开户主大会,大力宣传创评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程序、步骤,解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优惠政策。为抓好入户宣传,组成171个驻村创评“文明信用农户”工作组深入农村,并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评审组织,通过自评、互评、终评的方式,公布三榜接受群众监督。
狠抓贷款落实,提升农信社影响力。为支持文明信用农户的守信行为,简化了办贷手续,凭文明信用农户荣誉证书和身份证件可以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信用贷款证》;提升了信贷额度,根据不同的文明信用等级授予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信用度;执行了优惠利率,在现时利率基础上优惠10—30%。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
提高信贷额度 推动产业发展
提高信贷额度,满足农民群众需求。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其简便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由于开展初期贷款额度控制在1万元以下,致使一些信用户在扩大再生产时,再次遇到资金“瓶颈”难题。针对这一现状,该县农信社及时调整了贷款授信和发放额度。贷款额度由原来最高1万元调整到3万元,同时推出联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度提升至10万元,且一次授信,周转使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3万元以上的农户信用贷款1.26亿元,受益农户达4300余户。
创新信贷方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两大特点。要使农业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必然需要转变以往的信贷方式。2006年,该社尝试推出养殖户信用共同体贷款,按照利益共同体、风险共同体和信用共同体的要求,支持了上高牧业合作社和渔业合作社在2006年底挂牌开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对牧业合作社社员授信6000万元,对渔业合作社社员授信1500万元。它的推出解决了农民社员贷款担保难和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提升了支农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
优化服务措施 帮扶群众致富
勤访细问,送贷上门。为了加强小额农贷管理,更好地服务农民,推行“信贷手册”制度。每个信贷员贴身携带信贷手册,走出柜台、深入农村。对已获得贷款的农民及时进行回访,了解农户生产生活、信贷资金运作、取得的效益等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具体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对需要资金却还未得到解决的农户,详细了解其资金用途,探讨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及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册,当资金充溢时,再根据农户意愿送贷上门,每当此时,农民朋友总是兴奋地说:“新时代的背包银行又回来了。”
跟踪服务,真诚帮困。信贷员在积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资金的同时,还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农户李思中以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十分清苦。1998年,他到信用社贷款3万元养起了鸡和猪,但养猪技术不过关,栏里的几十头猪全部病死。了解这一情况后,信贷员及时免费送去了养猪技术书籍,为他出点子、想办法。年底,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按时归还了信用社贷款。第二年李思中贷款5万元承包水库养鱼,由于掌握了养鱼的相关技术,当年不仅把贷款还清了,还获利两万多元。如今,李思中看着自己的厂房和小车,心中感慨万千,经常对乡邻说:“是信用社的同志鼓励了我,是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帮我踏上了致富路。”
优化业务管理 防范信贷风险
一是建立支农联络员制度和小额农贷回访制度。由各乡镇信用社和农户共同在每一个村选一名在群众中威望高、责任心强的村民作为信用社的支农协管员,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熟的优势,赋予其组织存款、介绍贷款、协助考察、监督贷款使用的职能。将监督机制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密切了社农关系,保障了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收回。二是信贷员包片划区,落实责任制。全县农村信用社推行一村一本、一户一页、一旬一对、一月一查、一人一片、一季一考核的管理机制。把责、权、利相统一,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数额、发放户数和收回率指标分解到每一个信贷人员,正确处理落实责任与确认第一责任人的关系,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理授权,强化考核,落实奖惩,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有“量”的投入,又有“质”的回报。三是实现信贷管理电子化,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自2004年以来,初步实现信贷管理电子化,所有贷款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通过农户还贷记录有效地评估农户的信用度,对农户等级的评定起到动态监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