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湖北省供销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着力创新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3年以来,湖北省供销社发展“两社一会”已走上规范、有序、快速的发展轨道。到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兴办、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达到682个,其中8个进入全国供销总社100家“示范专业社”行列,40个入选全国供销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供销社系统的引导下,入社农户达100万户,吸收股金约8000万元,带动农户300万户,年助农增收约5亿元。全系统兴办综合服务社达到4562个,为农民提供购物、休闲、信息、技术、农产品购销等各类服务,深受农民欢迎。全系统各类协会组织达到169个。
通过实施“两连一代”(农资和日用工业品的连锁经营、连锁配送和总代理)三年规划,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初步实现了业态创新、网络优化、功能提升的目标。一是创新了经营业态。到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147家,整合改造农资经营网点11581个,日用消费品网点2515个,烟花爆竹网点19568个,医药网点2515个,再生资源网点848个,供销社连锁经营网络已覆盖全省60%以上的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二是提升了服务功能。长江区域棉花交易市场开展棉花电子撮合交易、仓单质押、棉花期货交易等业务,与10多个省市的客户实现了远程对接,年吞吐量达到15万吨,其中期货棉的交割量在全国位居第三位,在整个长江流域棉花流通、纺织行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目前已成为全国三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之一。三是巩固和扩大了销售规模。近五年来,全省供销社购销总额始终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率,由2002年底297.5亿元增长到2006年底实现423.1亿元。据初步测算全省供销社化肥市场占有率稳定在60%以上,棉花收购市场占有率稳定在50%以上,烟花爆竹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以上,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医药连锁经营占当地市场的80%。
培育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省供销社企业年销售额1000万至5000万元的59家,5000万至1亿元的14家,1亿至5亿元的16家,5亿元以上的4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全省供销社系统有20家企业被列为2006年全省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全省14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经营农资的试点企业中有13家为供销社企业。
一是棉花产业化。目前湖北银丰集团在省内控股了4个县(市)棉花公司,在省内外共开设了40个收购基地,下设26个加工厂,在省内主产棉区组建了一批棉花专业合作社,与6万户棉农建立了订单农业关系,通过新建、收购等形式拥有3家400型轧花厂、4家纺织厂。2006年,集团企业总资产棉花经营量达到14.4万吨,营业收入达24.4亿元。二是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湖北农资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省建立配送中心29家,建成农资直营及加盟连锁店1021家,辐射46个粮棉主产县的主要乡镇。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23%,2007年预计将突破10亿元,是2002年底的4倍多。三是蔬菜产业化。武汉山绿公司通过三大加工配送中心,已带动专业合作社82个,联结农户近20万户,建立蔬菜种植供应基地30万亩。四是茶叶产业化。2003年在咸宁组建了全省供销社第一个万亩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000亩已通过欧盟认证的有机茶基地,辐射周边5000亩茶园。2004年以来在全省发展了14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五是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省社于2006年与全国供销总社合作组建了湖北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在全省建立配送中心10家,发展加盟店897个,直营店41个,报表反映销售1.5亿元,实现利润110万元。湖北新合作、金城大厦、东方百货已成为湖北省供销社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的三大龙头。
探索为农服务新途径。一是建立农村金融平台。今年元月湖北合作投资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6亿元。此外,中国银监会确定的36个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试点湖北省就占了10个,该社积极与国开行合作,在曾都区、仙桃市等地合建村镇银行。
二是开展农村保险业务。该社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于今年元月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着力化解“三农”风险。目前已在省直企业和荆门、荆州、武穴、应城等地开展了保险业务试点工作。
三是实施农民技能培训。2006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共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及社员培训5000人,较好完成了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成立后,先后与省妇联、黄冈市、恩施市、嘉鱼县供销社联合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4期,培训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