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同煤集团马脊梁矿说起杨存智,人们都是交口称赞。前不久,记者到马脊梁矿采访,在办公室里见到了他,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看上去有几分文静。这就是和煤炭工人每天一起爬摸滚打的综采队长、煤海第一线的十七大代表杨存智给记者的最初印象。
2007年5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代表会议上,杨存智以656票当选为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次当选为全国党代表,杨存智除了激动,更多的是觉得身上担子不轻。在十七大上,他最想说的还是安全。
“许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都与制度落实不到位有关。”杨存智说:“现在许多煤矿都装上安全监察系统,假如系统显示井下瓦斯浓度微有超标,这时是重视科学,撤离工人,还是重视生产,继续正常工作?人命关天,关键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应该说,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的力度很大,但煤矿生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加大安全生产责任的跟踪、落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谈到安全问题,杨存智就严肃起来。
第一个大学生煤炭队长
16年前,25岁的杨存智从山西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来到大同,被分配到一个当时不起眼的偏僻小矿——马脊梁矿。当时的马脊梁矿条件十分艰苦,那些与杨存智同行的大学生们感到失望,陆续离开了马脊梁矿。然而,杨存智却没有退缩。他说:“条件差怕什么,我们可以改变。但是面对困难就退缩,就不是男子汉。”
正是带着这样朴素的感情和理想,杨存智默默投身于马脊梁矿的现代化建设中。1997年5月,杨存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他调入刚刚成立的马脊梁矿综采一队。4年后,任综采一队队长。“我可能是中国煤炭队伍里最早的大学生煤炭队长了。”说起这个,骄傲洋溢在他的脸上。
一起事故让我绷紧安全弦
杨存智带领综采一队,不仅10年间共生产原煤1050万吨,创造了全国同类型国产机组的领先水平,而且十年间该队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是我自己的安全弦绷紧了,因为我就差点葬身在一起事故中。”杨存智给记者道出了藏在自己心底的一起经历。
1998年,综采一队所在的工作面开采时碰到了砂岩体,为了保证正常生产,矿上决定另外开凿一个切眼,实施快速搬家,为了赶时间,一条较窄的巷道没有进行支护。
那天,杨存智带着矿工们到原工作面做清理工作,突然工作面内传来异常的响声,杨存智意识到这可能是工作面冒顶!“快跑!”杨存智一声巨吼,当即带领已经懵了的工人们向外跑。刚刚跑出工作面,整整18米高的岩石便垮落了下来。
“幸亏当时我反应及时,否则我们队的同志当时就全完了。”说起那起事故,杨存智还是心有余悸。
创新管理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自从当上了综采一队的队长,杨存智就知道,自己必须承担起全队的安全管理责任,为此,他首先进行了现场管理的创新,推出了“互动管理”,就是让每一名员工都有机会担当一次最接近自己“上司”的角色。员工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变成主动管理,相互理解的多了,注重实效的多了,一些精通生产、善于管理的人才也随之脱颖而出。
“我们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还离不开我们创新的‘一人一事’情感式管理。”
“一人一事”情感式管理就是要从思想根源上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让每一名员工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搞好安全生产。按照“一人一事”的管理办法,杨存智为队里每一位队员都建立了包括家庭成员、个人嗜好、生活习惯等32项内容在内的员工档案,对于员工上班思想不集中、干活摔倒、工作时精力不足这些小问题,杨存智都要记录下来,想方设法找到根源,及时帮助解决。
杨存智说,矿工的生命不仅受到恶劣自然条件的威胁,还受到自身不良行为、心理压力、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做好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做好“软”件设施的建设,于是他就将每名矿工的思想动态记录下来,对安全生产中发现的“不放心人”,通过结对子、搞帮教、走访慰问,理顺了大家的情绪。“没有情绪,思想没有波动,干活才能集中精力。”
“心往一处想,劲才会往一处使。”杨存智真诚地说,“正如我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是集体的荣誉一样,我始终认为,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干成事就得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杨存智档案:
1991年杨存智从原山西矿院采煤工程专业毕业来到马脊梁矿,先后担任技术员和综采队长等职务,始终战斗在采煤的第一线,同时先后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优秀采煤队长”、“山西省青年文明号优秀号长”、“大同市特等劳动模范”、“同煤集团特等劳动模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