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家,只有当他真正地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企业,热爱他的员工时,他才能真正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
——蒋远华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十七大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十七大代表、湖北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蒋远华。在与蒋远华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了湖北宜化这个行业龙头昂首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了蒋远华这位党代表的拳拳爱国之心。
记 者:宜化集团通过六年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让行业瞩目的业绩,“宜化现象”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范本,您本人也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人物。听说您是受命于企业危难之际,以文化重建、构建统一价值观为契机成功拯救企业,您是怎样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蒋远华:2001年2月,我接手宜化集团的时候,企业上年度亏损额高达3800万元,银行账面上仅1万元现金。政府对宜化失去了信心,银行对宜化早就亮起了“红灯”,几千名宜化职工已经连续几个月仅以每月350元的生活费在艰难度日,当时的宜化危在旦夕。
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贷款给职工发工资,而且把过去拖欠的工资全部补发到位,并公开表示:企业再困难,绝不拖欠职工的工资。当时更可怕的是,企业里歪风邪气盛行,政令不通,人心涣散,甚至发展到了谁敢打董事长谁就是好汉的境地。我意识到如果不刹歪风,不树正气,就无法扭转企业岌岌可危的被动局面。第二件事是在公司内开展了一场“让公理永驻宜化、正气长存宜化”的演讲活动,人人参与,全员互动,开始对落后思想和不良现象进行围追堵截,并设立了见义勇为奖,鼓励广大员工树正气,讲公理,坚决不让歪风邪气再有容身之所。以此为契机,正式拉开了重塑宜化文化的序幕。人心齐,泰山移。我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经济止滑易,精神止滑难”。我想,只要精神不滑坡,经济就一定能搞上去,结果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文化建设始于觉醒,通过这些事件,“管事必先管人,管人先管思想”的宜化文化观点深入人心。
宜化文化解决了宜化发展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也是所有企业领导人尤为关注的问题,即调动、激发了全员自觉、自动、自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全员进一步忠于宜化,热爱企业。这是企业领导人实施企业管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宜化文化产生的无形的作用。宜化文化产生的强大力量也促进、带动了企业各方面的进步,最为显著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这就是宜化文化产生的强大作用。
现在的宜化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宜化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感觉到,每天都有一种比技术、管理、资金更重要的东西萦绕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记 者:近年来,宜化集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持之以恒地走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也是党的重要工作思想,作为党代表您应该感受更深,在这一点上宜化是如何实践的?
蒋远华: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宜化人深有体会。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宜化发展的“独门利器”。宜化集团正是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贯彻创新规划、加大创新投入、健全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创建创新文化,实现技术创新的产学研联合和国际国内互动。
目前,宜化集团共开发并实施了2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了十多项国家、省级新产品,申报了30多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项,取得了26项省、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完成的一批以“宜昌难选胶磷矿浮选工艺攻关”等为代表的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宜昌磷矿的开采和利用方式,成功将宜昌胶磷矿用于磷酸二铵生产。宜化集团所有产品均执行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全公司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其中采用国际标准2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10个,正申报制订国家标准3个(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湿法磷酸),为宜化高速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宜化集团通过正确选择科技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发现和提出研发创新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为企业重点领域的技术、产品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掌握了核心产品的知识产权技术,全面提高了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体制创新是宜化发展的“源动力”。体制变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机制由单一的纯国有体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员工身份由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向社会人身份转变。2002年,宜化开始体制创新方面的尝试,让企业骨干投资宜化,让他们的股份收益超过工资收入,让他们的未来与宜化发展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依托混合所有制,宜化不断对外扩张、扩大生产规模。产权制度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宜化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大的飞跃。事实证明,混合所有制模式,是宜化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器,使宜化实现了销售收入由2001年5.8亿元到2006年105亿元的超常规发展。
记 者: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宜化集团近年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面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宜化怎样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蒋远华: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与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件实事,更是一个企业家肩负的义不容辞的重要社会责任。
宜化集团始终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紧紧围绕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模式,积极实施国家推荐的所有通用节能技术,并通过推行“把干毛巾拧出水来”的节约文化和精细化管理理念,以挖潜增效、比较管理与技术创新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近年来,宜化集团共投入近10亿元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和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和节能型生产体系,自主开发和引进同行业先进技术200多项,年节约煤、磷等矿产资源50多万吨,节约水资源8000多万吨,提取产品3万多吨,减少废弃物外排约60万吨,直接增效6亿元/年,已经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让周边社区与企业共享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就是说宜化在发展经济的考场上,为我们的锦绣河山交的是一张绿色答卷。
我们要实现“构筑中国百强,打造百年宜化”的企业愿景,就应该善待环境,善待资源,作一个对国家、对社会肩负责任的企业。
记 者:“一个企业家,只有当他真正地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企业,热爱他的员工时,他才能真正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这句温暖人心的人生信条,它不但在鼓励您自己,也在鼓励所有中国企业家,企业要做大做强,爱国情怀应该是最深的根基。
蒋远华:是这样,宜化也一直在实践这样的信条。近六年来,宜化集团以发展经济为己任,销售收入年增长60%以上,税收年增长70%以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以上,为社会提供了三万多个就业岗位。为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宜化实行了免费工作餐并送饭到岗位,每个操作室都安装空调,主要岗位均实行自动化操作;为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公司出资200多万元让员工子女上宜昌市最好的小学、中学,每周安排专人、专车接送,并为年收入低于4万元的员工家庭发放教育补贴;宜化还组织干部员工捐款1000万元,成立了宜昌市慈善协会宜化分会、劳务工爱心基金会,扶助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企业对员工知心、诚心、热心换来员工精心操作、安心工作、忠心宜化。
宜化还每年为贫困山区、灾区捐赠化肥、衣物;每年为贵州、云南等西部农村捐款数百万元;积极开展“企地共建”、“工业反哺农业”活动,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关心支持市直亏损企业改革脱困,赞助1000万元用于职工安置改革。近年来宜化用于文化教育事业、对口支援帮扶、扶贫救灾助残的捐款、捐物等共计上亿元。
我要感恩党和祖国培育了我,感恩蓬勃的企业给予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感恩广大员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党的十七大将为国家发展、宜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做大做强民族工业,为国家创造更多价值,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员工提供更高的收入,这些都需要一点一滴去实现,虽然道路漫长,但这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