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明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一)

本报记者 周美兰

图为三明烟草工作人员示范操作编烟机。小章 摄

  2006年6月6日,正值福建多雨季节。当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冒着细雨站在福建三明泰宁县音山村的烟田里,看到成片的烟叶整齐均衡长势,看到积水从烟田旁的水渠里哗哗排出,看到烤房旁烟农在使用编烟机编扎烟叶,看到烟农在田间示范操作机械起垄和培土……。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姜局长。6月8日,在福建烟区调研的总结讲话中,姜局长明确提出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发展方向,即:全面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先迈出去的一步

  于丹在解读庄子《逍遥游》时曾说:逍遥游的“游”,是指在动态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就好比是旋转中的陀螺,行进中的自行车,如果没有旋转运动,就会失去平衡。地球是运动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如果你不变,那么你将被时代淘汰。

  据有关统计数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

  国家经济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农村建设正朝着目标前进,作为农业范畴之一的烤烟生产,如何与国家乃至国际先进生产方式接轨,成为所有烟草人共同思考的话题。也许是三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让三明成为最早播种烟草的烟区之一,而且也让三明烟草人较早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农村经济的变化和传统农业的革新。感受、接受、思考并勇于探索,让三明烟草农业生产不仅走在同行业前面,也让三明烟草农业成为引领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三明烟草人是如何追随时代的脚步,探索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模式的呢? 

  这里有一组关于三明发展烤烟生产的概述:三明烤烟种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发展,目前已成为百万担优质烟叶产区之一。近年来,三明围绕“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工作方针,深入开展烟叶基层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烟叶管理、经营、生产、服务创新,不断增强三明烟叶基层工作活力。

  从烟叶生产水平提升看,三明市现有烟农4.38万户,户均种植从2000年的3.9亩扩大到2007年的9.3亩,种烟10亩以上的户数占40%,种植面积占60%,比较好地体现了种植规模化。 这几年,三明市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研究、示范和推广了土壤综合改良、湿润育苗、密集式烤房等一批实用新技术,烟叶单产水平从2000年的110Kg/亩提升到目前的130 Kg -140Kg/亩,上等烟比例从40%提高到55%,烟叶生产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

  为了降低烟叶生产劳动强度,三明大力实施“减工计划”,引进、示范和推广适应三明烟区的起垄机、培土机、植保打药机、烟叶编缝机等小型机械化设备,机械化设备和密集式烤房的推广应用,减少了烟农每亩用工5-8个工日。同时,针对育苗、施肥、烘烤等相对复杂的技术环节,通过统一配方供应物质,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现场操作示范,制定通俗易懂的技术指导单和农事指导牌,做到“生产流程化、技术程式化、操作简单化”,让烟农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种烟。

  在专业化服务方面,三明拥有机耕专业化服务队354个,起垄机3228台,机耕作业面占总种烟面积的85.5%;建立了216支烤房安装维护专业化服务队,负责全市上万座密集式烤房安装和维护工作。同时,实行100%集约化育苗和集中化管理,使大部分烟农减少了两个多月的育苗时间;加快建立植保专业化服务队,不断扩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的面积,体现出现代烟草农业的集约化和专业化。

  在信息化方面,在福建烟草商业统一信息规划和软件开发下,三明烟区积极应用电子合同、电子结算、烟叶物流、专家平台、物资管理等烟叶信息系统。通过电子合同方式实现烟叶计划合同的在线管理,通过电子结算方式网络联结金融单位实现收购资金在线支付;通过在原收原调过程中应用“一打一扫”和“一打三扫”信息系统,实现烟叶收购、仓储、调拨的全程信息跟踪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规范了烟叶合同、计划和资金管理,提高了烟叶经营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支撑管理的现代化。

  这一组数字,只能告诉我们一些新现象和结果。那么在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过程中,三明烟草人是怎么想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去做的呢?记者从这组数字着手,从另一个角度来追溯发生在三明烟草探索之路上的故事。(下转Y3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