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Y 1版)
一切围绕简工增效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他传世之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到:如果能够给农民现代的科技、现代的生产手段,即使落后地区的农民,也可以点石成金,把农业变成现代的产业。舒尔茨认为农业生产力的来源是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待的:一部分是土地、劳力、资本;另一部分就是技术变化,而且技术变化已成为实际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明烟草人认识到,提高烟草农业效益,不仅要进行资本投入,更要从技术改造入手。三明烟草首先从烤房设备入手,解决长期困扰烟区的烘烤瓶颈,扭转“一流烟田、二流烘烤”的局面,仅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10033座密集式烤房,50%烟叶实现密集式烘烤,并拟再用2年时间再建1万座,全面实现密集式烘烤。
由于三明烟区地处东南多雨生态区,烘烤季节常常雨量偏多。传统小烤房温湿度控制较为困难,推行密集式烤房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乐县万安村村民邱建平告诉记者:过去他们用小烤房烤烟,一个烤房只能烤5亩左右,每天加煤2-3次,非常辛苦。小烤房不仅煤耗大、电耗大、噪音大,特别是排湿不畅,温度不稳,烤出来的烟叶色泽不均,挂灰烟、光滑烟多,而现在用密集式烤房,一座烤房可以烤20亩烟叶,加上智能化控制和烤房群管理,省工省力,烤出的烟叶颜色鲜亮,上等烟比例高。
三明烟草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结合三明烟区实际,对烤房炉膛、回风箱结构、风机电机功率和连接方式、散热器结构和材质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增加智能化控制器,改进后的密集式烤房比引进之初的烤房每烤烟叶减少用工15-30小时,节省耗煤量15-25%和耗电量18-30%;特别是2006年自主研发了陶制散热器,降低设备成本1700元/座,使用年限达到8-10年,比钢制散热器延长1倍。
同为万安村的烟农余宗林感慨地说:以前种烟,用锄头挖耕牛犁,使用小烤房,一家人累死累活的种5-6亩烟,夏天烤烟的时候,守着烤房24小时不敢离开半步,要是碰上年景不好,是“人烤瘦了、烟也烤坏了”。现在他种了20多亩烟,由村里统一集中育苗、实行机械起垄、机械编烟,密集式烘烤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特别是密集式烤房烘烤出来的烟叶质量比较高,一年下来种烟收益达到3-4万元。如果没有这些先进设备和技术,一家人很难种到20亩烟。
从改良优化密集型烤房,到组织机耕专业服务队;从集约化湿润育苗,到植保统一服务;从烟技员挂村包片到信息化应用等等,三明烟草人一直遵循简工增效原则,探索一条适合三明烟区实际的现代烟草农业之路。
适度规模的经济法则
在人们的印象中,现代农业往往和规模农业结合在一起。国家烟草局提出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要求,规模化种植是“四化”中的第一要素。为此,三明烟草提出了“1212”工程:烟区规模100万担,种植2个特色品种,烟农户均1座密集式烤房,种植20亩烤烟。
这个户均20亩概念,是综合耕地、劳力、技术和资金等因素计算出来,三明烟叶规模种植户效益分析比较出来的。三明烟草科研所林智慧博士告诉记者:一户烟农种植20亩烤烟,刚好配套一个密集型烤房,按照一户平均2个强劳力来算,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户均种植20亩,种烟效益最稳定。虽然没有精确的边际效益分析,但是对数以万计烟农的分析中得出的,在三明烟区目前生产水平下,大部分烟农户均种植20亩是最佳规模。
户均20亩,看似一个简单的数字,其背后隐含着三明烟叶不断发展的历程。宁化是三明种烟大县,也是一个老烟区,曾经培育出福建特色烟叶品牌“翠碧一号”。虽然宁化烟农种烟技术熟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烟农队伍萎缩,耕地劣化、人多地少等诸多问题。宁化种烟户数最高峰为1997年5万户,2002年为3.7万户,2007年减少为1.7万户,2002年以前户均面积基本在4亩以下,2007年达到7.7亩。
由于地少人多,宁化户均规模在三明是最小的,但宁化是“翠碧一号”特色品种诞生地,烟农习惯于种植“翠碧一号”,特别是2005年以来国家烟草局出台政策对“翠碧一号”特色品种进行单品种扶持,烟农种烟效益稳定,因此,宁化坚持走“特色品种+适度规模+烟区改造”的发展之路,烟叶生产实现稳定增长,成为年产30万担的产烟大县。
和宁化情况相反的沙县,耕地面积大,自然条件好,交通便捷,具备大规模、高起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客观条件。尤其是近年来,沙县小吃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大量土地闲置甚至抛荒。因此,沙县大力引进外来劳力和引导烟农规模种植,目前户均种植面积达到21亩,是三明户均规模最大的产烟县。为了鼓励烟叶种植,沙县各乡镇政府专门成立土地流转办,协调土地使用权集中流转,制定了《吸引外来务农人员到沙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鼓励措施》。
明溪是新兴的侨乡,大量农民出国务工。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青壮年劳力流失严重。烟农户均规模从2000年的5.6亩提高到2007年的12.5亩,1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占总户数的51%,其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2.3%;全县100亩以上的烟叶种植户达10户,其中由泉州客商投资成立的明溪润丰烟叶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为最大种植户,种植烟叶2000亩。明溪烟草公司经理黄本荣对记者说:在现有生产水平和劳动力效率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摸索适度规模到底有多大?
在明溪,记者采访了一位从宁化来明溪种烟的烟农罗林海,罗林海从1985年开始种烟,至今有22年种烟经历。他告诉记者,由于宁化土地少,不能大规模种烟,效益不明显。他今年在明溪种了70亩烟,加上轮作水稻,纯收益可达7万元。如果年景都能像今年这么好,没有病虫害洪涝灾害发生,大规模种烟还是比较合算。罗林海盘算着明年把家里的堂兄侄子叫来,一起种200亩烟。当记者问他有没考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他想了想后说:在现有条件下,即使具备他这样的种烟经验,一户种植100亩也是有较大风险的,还要年景正常和精打细算才会有稳定效益,目前最大风险是雇工成本太高和自然灾害两方面问题。
通过多年的摸索,三明烟草人认识到,在现代烟草农业经营中,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规模,个体规模过小则浪费生产资源,个体规模过大则风险太大,雇工成本太高,因此,还是以家庭自有劳力为主,农忙季节适当雇工,每户种植20亩的效益比较稳定。
近年来,围绕着烟叶可持续发展,围绕着提高烟农收益,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三明烟草人从烟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广范围的深度探索。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在我国在还处在探索阶段,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土壤、耕作方式等多种多样,因此不同地区的现代烟草农业的模式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三明烟草人对于现代烟草农业的贡献,在于他们摸索出一条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