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乐的歌舞和隆重的颁奖仪式中,为期6天的“2007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于10月2日下午落下帷幕。“奥运城市行——走进马连道”开幕式晚会、“市长高峰论坛”、“产销两地战略联盟论坛”、“国际品茗会”、“金融与茶产业项目路演”,以及福鼎市、福安市、普洱市、武夷山市等产地的专题推介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引起京城各界有识之士和老百姓的广泛关注。
国际化新目标以民族化为根
本次文化节在马连道首次提出了国际化的概念,为中国茶依托马连道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因茶而兴、因茶而闻名的马连道,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货运仓库、1998年开业的京马茶城,到刚刚开业的北京国际茶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了因茶而繁荣的马连道。现在,马连道地区已经建成了马连道、京马、京闽、更香、茶缘等10个专业茶城,吸引了来自全国的1200多户茶商在此落户,茶行业年交易额已超过18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其辐射区域内至华北地区,外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的茶商入驻北京国际茶城,实现了中国茶与国际元素的结合,为马连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目标的确立令人欣喜,也为马连道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国际化,怎样实现国际化呢?北京大学吕斌教授提出,要寻求大的发展,马连道的定位只作为一个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流通地是不够的,现阶段看红红火火是可以的,但怎样可持续发展,这是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理性思考下,在电子商务的今天,集散地究竟能够集散多远?流通到底有多大规模?他认为,要走向国际化还是应该打文化牌,要与创意文化结合起来。他强调,并非一说创意就是“动漫”、IT产业,这里指的是民族的东西。茶叶是创意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有丰厚的茶文化,商家应积极开动脑筋,不是光卖茶叶。
茶文化包括茶产业要想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 走向世界,还需要方方面面做很多的努力。茶叶的附加值是在体验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喝茶除了必要的物质需求外更多的是在喝文化,茶叶有品质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中外文化的差异。要依托中华茶文化来发展,把国际化与本民族的基因结合起来才是方向。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
签两地协议马连道获新动力
作为本次茶文化节的又一大亮点,在“产销两地战略联盟”专题论坛上,浙江、福建、云南、广西、四川、江西、安徽、湖北等全国10个产茶地政府与北京市宣武区政府联合签署了《产销两地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商定共同成立茶叶特色经济发展协调小组,并共同发布了《马连道宣言》,倡议全国各产茶区和销茶区共同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马连道所在的宣武区是销区,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在茶叶从源头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净化销售环节非常重要。从马连道市场看,虽然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集团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这对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生产者对市场需求进行过细的考虑,这也是销地与产地政府联手建立产销联盟的原因之一。实现产区与销区的密切结合,对于稳定中国茶叶的质量、提升中国茶叶品牌的国际化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云南普洱市副市长关鼎禄说:“茶产业已经成为普洱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主抓一个普洱茶品牌,两个产业——茶产业和茶文化产业。近两年来我们先后与宣武区政府签订了共同宣传普洱茶、共同宣传普洱茶文化的协议,目前普洱茶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通过建立产销两地战略联盟加快茶叶产业升级、有效拓展国内外市场,这一举措非常及时,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表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目前处于产大于销的局面,解决的办法就是开拓市场,包括国内外的市场和消费群体。此时建立产销两地战略联盟,对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马连道真正要获得发展,它的可持续性在哪里,其实不是仅仅在马连道本身,而是在产区,在与产区的互动上。以产区的力量推动马连道,形成合力、形成品牌,才是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真正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