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场不太平静。大半年居高不下的猪价刚刚回调,牛奶价格又开始上涨,年初人们宰杀奶牛,现在则出现抢奶潮。“涨价”成了今年的关键词。前一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我国CPI达6.5%,创近十年来新高。老百姓对此不太适应。央行最近一次调查显示,47.1%的受访居民表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8月份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上涨18.2%,直接推高CPI。而在过去多次CPI数据中,食品等价格涨幅均高于其他产品。彩电涨价、空调涨价,人们反应都没那么强烈;食品一涨,大家就有意见了。这也难怪,家里可以不用空调,但谁能少得了柴米油盐呢?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拉美部首席经济学家鲁兹做过一个有趣的比较:牛肉贵过奥迪。在欧洲市场上,阿根廷出口的优质牛肉价格平均每公斤25欧元,而新款奥迪A4的价格按重量计算则是每公斤20欧元左右。
鲁兹想要证明的是,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了制造业商品及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速度。他还认为,除非出现全球性的经济紧缩,否则,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按照这种说法,食品等涨得比其他东西快是正常的。大家应该调整好心态,“见怪不怪”才行。但是,食品等产品并非有规律地持续上涨。相反,它却呈现出另一种规律——周期性的跌落、习惯性的触底反弹。
这种“积累莫返之害” 现象,被总结为“黄宗羲定律”。我们对此已屡见不鲜。今年猪价上涨,是因为去年价格低迷;如今牛奶卖得好,是因为此前价格跳水。
如何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人们见仁见智。普遍看法是,政府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健全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产品生产保护机制等。
保障生产供应,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当然是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不过要看到,我们的重心不能放在价格上面。一斤猪肉、一瓶牛奶多少钱合适?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答案。生产者希望价格卖得高一些,好赚些利润;消费者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要让每个人都满意,恐怕很难。
著有《丰裕社会》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认为:“只有最有利于穷人的,才是最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行的。” 当前要用“穷人经济学”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论猪肉一斤是涨五毛还是一块,要努力让养猪的人不吃亏,有钱赚;让最贫困的人能吃上猪肉,维持好生活。把最需要照顾的人照顾好,他们才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国家发改委近日宣布,为保障“两节”市场供应,稳定后四个月价格总体水平,发改委等八部门要求各地增加粮油、猪肉等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临时削减大豆进口关税,并从10月份起城市低保对象再增加发放3个月每人每月10元的临时补贴。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短腿”补上,保证大家的生活质量,这就是最大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