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鹧鸪天》词,感情沉郁,风格清新,很耐品读。我个人特别喜爱“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一联,不仅因为对仗工稳,辞意闲雅,更因为在这两句里,词人同时提到了茶品和香品,涉及到茶文化和香文化两个领域。
如同茶文化一样,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也很久远,至晚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此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两代达到全盛,宋代达到极致。宋代茶品丰富,譬如仅供皇家“御用”的茶品就有大龙团、小龙团、龙团胜雪、密云龙等名目,或烹或点,或煮或煎,使中国茶道艺术达到顶峰。宋代香品也很丰富,单香材就有沉香、檀香、龙脑香、安息香、零陵香、甘松香、乳香、藿香、降真香、金颜香、茅香、麝香等名目。将这些香材按照“合香方”调和在一起,称作“合香”,有香丸、香饼、香篆、印香、末香等。或薰或焚,或印或佩,丰富了香文化内涵,可用“香乘”来总括。李清照词中所说的“瑞脑香”,是一种加入“脑子”后印成瑞兽形状的合香品,其“合香方”及合香方法《香谱》中都有记载。有意思的是,宋代不仅在香品中加“脑子”,茶品如大小龙团中也入“脑子”,以便提香。这里的“脑子”是一种香料,据说来自海外,是抹香鲸的分泌物,十分珍贵。
宋代是茶文化、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文化方面有丁谓《北苑茶录》,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香文化方面则有叶廷珪《名香谱》,洪刍《香谱》,南宋《居家必用事类》所载“合香方”,以及宋末元初陈敬辑编的《香谱》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文人丁谓的《天香传》是一篇很重要的香文化论著,虽然篇幅不长,但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宋代香品、香器乃至香文化现象等都很有帮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宋代茶文化、香文化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提倡。如丁谓、蔡襄、赵佶、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均是点茶、合香、饮茶、焚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譬如朱熹,他作为有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在茶文化及香文化方面的造诣也很精深,他那首著名的“茶灶”诗家都很熟悉:“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他还有一首“香界”诗,就很少人留意了:“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写得雍容闲雅,气度恢弘,很有“朱子风范”。特别是“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两句,更是幽妙圆通,非精于香乘者难以道出。
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当时俗谚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今天,诸如“四般闲事”这样的风雅之事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譬如茶文化、茶道,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雅事”业。那么香文化、香乘是否也能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有拭目以待了。
且录小诗一章曰:
四般闲事雅,挂画复插花。
水沸鱼脊动,香生兽目睚。
觉时日将午,静坐诵《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