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地区是河北省重要的农作物生产种植基地,早在十几年前,中阿公司就将撒可富落户冀南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开拓与发展,撒可富凭借自身优良的质量与服务,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亲身感受到了撒可富人对农民的责任与关爱,体会到了农民朋友对撒可富的钟爱与信任。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发展的新乐章。
河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而以保定为中心冀南地区又是河北农业的重心,是众多肥料厂家的必争之地,很多肥料品牌虽然来势汹汹的进入到当地市场,但经不起农民和市场的考验,又悄然的退出。只有撒可富像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在这片大地上随风飘扬。农民朋友们拥护它,是因为在二十多年始终不变的过硬品质,扎扎实实做好肥,做放心肥;农民朋友们爱戴它,是因为撒可富将“测土配方施肥”和贴近群众的“农化服务”,带到田间和地头,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经销商们认可它,是因为撒可富的美名享誉全国大地,卖撒可富放心,卖撒可富省心。
撒可富,质量好,品种全
近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阿公司在响应“服务三农”的号召下,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根据各地土地的实际情况,在产品研发上下大力气推陈出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截至目前,中阿公司根据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生长需要已研发生产专用肥料品种六十多个,真正做到肥料的专用性和针对性。
在冀南行的采访中,一位农民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买撒可富的肥料放心,是因为它的质量有保障,原料好,含量足,比起那些看似便宜的肥料更有效果。40%含量的撒可富完全可以和42%甚至45%的杂牌肥相比,最终算下来,还是撒可富实惠。去年推出的腐植酸高磷果树专用肥效果不错,还有小麦专用肥,确实能看到效果。从第一次接触到现在,没用过别的,全是撒可富。不为别的,就为它是优质放心肥。”
这是农民朋友由衷的感言,像他这样的农民朋友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撒可富的忠实用户,都是撒可富的切身体验者,“一传十,十传百”,有口皆碑。
对土地负责,对农民负责
从2001年开始,中阿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的宏伟工程,率先开展“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活动,又一次走在中国化肥行业的前列。
随后,全国撒可富测土配方施肥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保定地区也参与到“测土活动”之中。据冀南地区销售经理徐小良介绍,保定地区的测土工程是以县级城市为单位逐一开展的,每个地区选择若干块土地进行“五点取样”,再将土壤标本统一送到就近的石家庄撒可富测土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土样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丰缺程度选择合适的肥料品种,最后发运配方肥给各地区销售。这样统一取样、统一检测、统一配肥的严谨程序,再配合农业专家们的专业指导,充分体现出撒可富对土地和农民认真负责的真情。
徐经理介绍,石家庄的撒可富测土实验室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工作人员都是最专业的,绝对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虽然这样看起来比较繁琐,但检测出来的每一个数字是最精确的,配置出来的每一粒肥,都是量身订做的。
把农化服务带到田间地头
现在的市场宣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像放电影、办歌舞演出这样的活动,对于农民来讲已经没新意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商家打着“送文化下乡”的幌子推销化肥和农产品,农民的警惕性提高了。中阿公司在冀南地区的农化服务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将农化服务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普及农业知识上,这正是农民所需要的,农民朋友不会感到半点枯燥。
农民喜欢什么样的农化服务?保定市望都县中韩庄乡的刘树敏是当地销售撒可富的大户,他对记者说,只要是宣传农业知识的,针对各家各户不同情况的农化服务,都比较受欢迎。撒可富就经常到各个村去宣传农业科学知识,当场解答农民所提出的难题,并且采用跟踪服务的形式,做好记录,保持与农民的互动。像撒可富这样有针对性的农化服务传授了化肥产品的基本特性,使用范围,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还对作物的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土配方施肥使农化服务水平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撒可富的农化服务扎根到了田间地头,深深打动着用肥农民的心。
经销商的“撒可富”情结
雄县银泰农资综合服务站的董银红销售撒可富已经有十几年了,她对撒可富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她说,撒可富在质量上有保障,农民用的放心,我们卖的也踏实。她见证了当地复合肥市场的风云变迁,撒可富实现了肥料质量零投诉的承诺。可以说撒可富的群众基础是非常好的,在农民心里有着牢固的地位。人们只要买复合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撒可富,人们如果想增产增收,想到的还是撒可富。特别是最近两年开展的测土施肥,是件利民利国的好事,一听说撒可富要测土施肥,好多农民还主动拿土样来,虽然有的土样采集并不科学,但还是体现了农民对撒可富的支持。用撒可富的田地肯定不板结,不会污染环境,主要还是撒可富的原料好,技术高,这样的肥料用在地里有利于土壤的重复利用。谁不喜欢用这样的肥种地呢?
董经理滔滔不绝地讲着,我们在仔细的倾听。当我们赞赏她农化知识懂得多时,她很骄傲地告诉我们,都是撒可富送文化下乡的成果,和他们一聊就是一下午,他们收集当地信息,同样也传播知识,让当地农民告别了“瞎”种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