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妻子重病和父亲去世等诸多不幸,他仍一心扑在工作上,以一颗拳拳之心,换来了单位的发展和壮大;面对频繁的工作调动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他服从组织需要,无论在哪里都爱岗敬业,以自己的才智和汗水不断改变单位的面貌;面对市场规则尚不健全和再生资源行业管理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他坚持诚信为本,依法经营,向管理要效益;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物欲和利诱,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他就是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周华。
好男儿,甘为事业做奉献
周华,1991年3月由部队转业分配到商业部机关党委工作。1993年由于机构改革,来到了部属企业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他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也有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但是,接踵而来的不幸却给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000年,周华被任命为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所属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他积极配合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使研究所出现了生机。正当他们为彻底改变研究所的面貌而忘我工作的时候,不幸降临到周华家中。
2002年1月,周华的爱人李莉经医院检查确诊患了乳腺癌。当时周华因为工作繁忙,没能抽出时间去医院照顾爱人,就连动手术时,也没能守在身边,直至手术快结束,周华才匆匆从天津赶回北京。当爱人从手术室里被推出来的时候,他一把抱住爱人,愧疚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七天后,爱人出院回到她所在的北京工人疗养院接受放疗和化疗。周华本应留下来陪她一段时间,由于所里的工作急需要周华处理,他还是毅然回到了所里。
当周华再次回到家时,残酷的放疗和化疗使李莉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恶心、吃不下饭,经常是吃了就吐,吃饭变成了一种煎熬。周华眼睁睁地看着妻子遭受这样的折磨,心中充满了怜爱和痛苦,想请假留下来照顾她。可爱人深知周华的秉性和事业心,不仅没同意他请假,反而决定自己也回单位上班,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李莉说,“我忙起来也许就把病给忘了。”妻子的坚强和支持,给了周华巨大的力量和做好工作的动力,他为有这样坚强的妻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屋漏偏逢连夜雨。妻子的病情刚刚稳定,接踵而来的不幸又在考验着周华:父亲患上了前列腺癌。做手术那天,老人硬是不让家人告诉近在天津的周华,“不要因为我影响他的工作。”这位新四军老战士,一位老革命,就是以他这样的言行影响、教育着周华。
2005年,周华调到常州办事处不久,父亲的病情恶化,癌细胞已经扩散,并在腿部形成骨癌。得知这个消息,周华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到父亲身边,尽一份做儿子的孝心。可是他刚到办事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实在离不开。只好让病情渐趋稳定的爱人多去看望。可每次李莉去探望,父亲总是让她转告周华:自己有他妈和妹妹照顾,不要挂念,安心工作。
2006年6月,伴随病情的恶化,肿瘤处的疼痛也不断加剧,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医生手术锯掉了那条病腿。国庆节假期,周华回家看到父亲那条空荡荡的裤腿和消瘦得近乎陌生的脸庞,伤心得泪流满面。可父亲却劝他说:“腿锯了好,不疼了。”
假期一过,周华又忍痛返回了单位。回到常州没几天,就接到通知,国税局要对常州办事处进行全面检查。这次检查意义重大:税务部门将根据检查情况,就是否继续给予中再生公司优惠政策进行重新评估,这对中再生公司无疑是关系行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的一次严峻考验!周华作为一线领导,更是难以脱身。
可就在这时,周华父亲的病情恶化,剧烈的疼痛不断袭来,只有打杜冷丁才能缓解,并很快转入病危。父亲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里程。
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周华犹豫了。他知道,只要他说出实情,大家都能理解,都会让他赶紧回去。可他心里更清楚,税务检查正在紧张进行,作为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只有他对各方面的情况最熟悉,没有人可以替代他,此时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的。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毅然选择了留下。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硬是没将父亲病危的消息告诉任何人。
可是,周华的父亲,这位革命了一辈子的老战士,一位自始至终要求周华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老革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终于无法割舍对亲情的眷恋。他告诉儿媳:“打个电话,让周华回来吧。”
老人不知道,电话早已打过了,却是周华实在离不开。
最后几天,老人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总是问:“周华呢,周华怎么还没回来?”李莉和家人就说:“周华已经上飞机了,就快到了,快了。”
弥留之际,老人多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亲骨肉,再叮嘱一句话,再握一握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手,在亲人的陪护下安心地离去……。可是,老人最终还是带着失望和遗憾走了。
国税局的检查终于结束了,他们不论抽查哪批货,都能查到货物的来源和流向,都有原始的记账凭证,都能从两个方向进行核对验证。
检查通过了!大家无不欢欣鼓舞。而周华此时却含着眼泪告诉大家:我要回家给父亲送葬。大家惊呆了。
很长一段时间,周华的母亲都难以解开这个心结:“你爸临终前想见你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啊!”
在公司的年终总结大会上,管爱国总经理说起此事,不禁潸然泪下:“如果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能象周华同志那样,我们还有什么奇迹创造不出来呢!”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
周华,是在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锤炼了18年的一块好钢。18年的军旅生涯,他当过班长、排长、副连长、营教导员、技术9级的师技术部助理员,他参加过氢弹试验等重大军事任务,荣立过三等功,曾被评为“学雷锋先进标兵”。
身为副团职中校军官的周华,转业来到原商业部机关之后不久,在国家机构改革中,又被分配到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从此,他在再生资源行业一干就是14年。14年里,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里需要哪里去,不论有多难,不管有多苦,他就像一个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
1998年初,公司安排周华和一位同事去山东临沂收购废钢。这是周华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一个新领域,不同用途、不同工艺轧制的钢材,所废弃的边角料和残旧品,在品质上有着天然的差异,价格自然大不相同,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区开展业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行情不明,难以取得合作方的信任;他们既要收货,又要发货,还要送货,两头加中间,样样都得管,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蒙受经济损失。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们坚持在干中学,先当学生,再谈业务;奉献真诚,赢得信任;风餐露宿,不辞辛苦。
一次,他们将一批收上来的废钢发运至上海宝钢。周华在临沂办完铁路发运手续,就带着一卷煎饼乘汽车从临沂去上海,因途中饮用了不洁自来水,突患痢疾,上吐下泻。长途车走一段路就不得不停下来让周华下车“方便”,好不容易到了新沂县城,长途车便将周华送到了县医院。经过一天的输液治疗,周华感觉好了一些,第二天又继续上路赶到了宝钢。等他回到临沂,原本高大健壮的身体瘦了一圈,令同事大吃一惊。
就这样,周华往返于临沂和上海之间,一干就是三个多月,一举打开了山东临沂地区市场,为中再生公司在山东拓展业务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1999年5月,中再生公司决定扩大废铜加工业务。为满足急需,公司决定组织人员直接到土法冶炼炉较多、废铜量较大的河北保定去收铜,领导再次挑选了周华。
为了方便收购和节省开支,周华一行五人住到了一位老乡家里。老乡为两个女同志腾出了一间厢房,而让周华和另外两个男同志住在一间暂时闲置的粮库里。打开房门,一股霉臭味扑面而来。进到里面,地上老鼠乱窜,墙上蝎子乱爬,空中蛛网纵横……。粮库后面又是一个养了上千只鸡的养鸡场,气味令人窒息。周华二话没说,拿起扫帚就打扫起来。在周华的带动下,屋子打扫干净了。他们支起三张床,家就算安顿好了。又在院子里垒了个灶台,借了老乡一口大锅,吃饭问题就可以自力更生解决了。(下转第3版)